约旦在第三到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对以色列态度缓和的原因浅析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7期   作者:李晨霖
[导读] 约旦哈希姆王国是一个坐落在兵家必争之地的阿拉伯国家
        摘要:约旦哈希姆王国是一个坐落在兵家必争之地的阿拉伯国家。作为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约旦是其中的军事大国,在数次中东战争中都扮演了阿方重要的军事角色。然而,第三次中东战争失利之后,约旦国王侯赛因不仅没有应埃及的要求承诺出兵,甚至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夕将与战争相关的重要信息透露给了以色列总理梅厄,这直接导致了阿拉伯国家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失利。约旦采取该行动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本文认为,国内和国外的两方面因素是影响约旦这一态度变化的重要变量,从内部因素上讲,约旦的温和氛围、国内的反战声音、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种种行为都有所影响;外部因素来讲:各个大国的态度和行为则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约旦;以色列;第三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
一、约旦与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4年,叙、约、黎三国成立巴解组织,并在使用约旦河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其他阿拉伯国家对此也表示支持。但这对以色列来说是关系生死存亡的问题。1964年11月,以色列轰炸约旦河上游,苏联挑拨双方战争情绪,于是战争全面爆发。以色列在六天时间内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胜利。苏联和美国一开始都有针对以色列快速扩张和进攻的制止计划,苏联甚至想要派出核潜艇对以色列的核反应堆进行打击,但是以色列的进攻之神速使得这些计划全部破灭并大大打击了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力量。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彻底扭转了以色列的战略劣势,确定了在战略上的优势。然而,这场战争并未像以色列所期许的那样带来和平,战争所引发的问题,至今仍在影响着今天的阿以局势,至今无法和平。
1973年,埃及与叙利亚为夺回在第三次战争中失去的土地,与以色列之间发生战争。战争头一至两日埃叙两个军队占了上风,但此后形势逆转。到了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以军攻势较强,越过苏伊士运河。后来联合国发布停火令,最终以叙利亚战败,埃以双方停火和谈的结局落下帷幕。战争带来的深远影响,第一个就是埃及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与此同时埃及几乎脱离了苏联。最重要的是把解决中东问题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进而削弱了美苏主导中东的地位。
        约旦在中东战争中为阿拉伯国家方面的重要参战国,在约旦河西岸和巴勒斯坦问题上不断谴责以色列,侯赛因国王先搁置约旦与叙利亚之间的争端而将兵力尽数部署在约以边界,大量约旦军队参与了阿拉伯国家联盟针对以色列的作战,同时也在此次战争中失去了耶路撒冷旧城以及约旦河西岸的领土。40余万阿拉伯难民涌入约旦,给约旦带来极大的压力。约旦国民经济也因战争受到了打击,1967到1968年期间,GDP由6.32亿美元降至5.61亿美元。总而言之,约旦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蒙受了巨大打击。
二、约旦对以色列态度放缓的国内因素分析
        约旦国内相对理性宽容的宗教氛围和战争后难民问题对国民经济带来的压力是其在战争进程中态度转圜的根本原因。
        首先,和叙利亚较为极端的宗教原教旨和反犹主义相比,约旦的宗教氛围更为理性。虽然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约旦的国民经济遭受重创,国内民生凋敝,但是相较于原教旨主义较强的叙利亚,约旦国内民众对此次战争失利反响不大,民族主义情绪相对稳定,并没有爆发极端的反尤运动。同时,这场战争使得侯赛因国王意识到短期内消灭以色列对于阿拉伯国家而言是天方夜谭,与以色列保持一段时间内的和平共处对阿以双方都是较为现实的选择。此外,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叙利亚军队的糟糕表现,使得约旦王室对阿拉伯军队充满了不信任,因此也自然不会希望与以色列再度开战。
        第二,创造和平和安稳的环境消化战后涌入的难民也是约旦对以色列态度有所缓和的重要原因。战争影响会最直观地反映在国民身上,自上世纪中叶,中东地区的数次爆发难民潮,而一直以来秉持人道主义原则的约旦政府,在本国经济和社会结构极为脆弱的情况下,包容并接收了来自伊拉克等多国的难民,因此成为世界上接收难民最多的国家。[陈天社. 2008. 约旦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政策及影响. 郑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08年7月.
]1967年阿以战争后,约旦又接收了40多万巴勒斯坦人。[同上
    ]对于一个经济实力薄弱的国家,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难民,对难民的安置、保卫等均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安排和完善,一个和平稳定的约以关系则是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为自身发展赢得喘息的第一步。
        最后,相较于拥有大量石油的叙利亚、沙特和拥有较完善工业体系的埃及,约旦领土百分之九十都是沙漠,人口主要从事农牧业,自然资源匮乏、社会和经济结构薄弱,维持约旦和以色列的和平和与西方世界扩大接触可以对约旦引进先进技术、扩大外部投资、建设工业体系等方面提供助力。
三、约旦对以色列态度放缓的国际因素分析
        在国际因素方面,中东其他国家、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变化都对约旦对中东局势的判断和对外政策的转变。
        首先是约旦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之间的多次冲突。

早在1951年,约旦首任国王阿卜杜拉一世就死在巴勒斯坦激进者的恐怖袭击之下,使得约旦原本对巴勒斯坦的支持态度有所转变,王室多次谴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激进行为乃至曾经使用武力相威胁,约旦多次中断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武器供应。但根据之前的多项协定和实际情况,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约旦成为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活动的中心 , 他们不断向以色列发动进攻 , 巴勒斯坦极端派别接连制造恐怖事件 , 甚至号召推翻侯赛因政权。[ 陈天社. 2008. 约旦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政策及影响. 郑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08年7月.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一直将约旦视为自己的“安全屋”,但却未曾考虑过对约旦的影响,由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种种行为导致约旦在国际社会上遭受频频谴责。后来在约旦接受 1970 年由美国提出的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罗杰斯计划 , 但巴解组织拒绝接受 , 坚持通过武装斗争解放巴勒斯坦。这些均导致约旦王室与巴解组织矛盾的激化,最终演变为 1970-1971 年的大规模流血冲突,约旦出动6万人的大军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赶出约旦。约旦向来不认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暴力解放巴勒斯坦的极端政策,更希望能够通过多方面的斡旋来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正是这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导致了约旦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之间的立场分化。由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对约旦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约旦在不放弃对巴勒斯坦这一地区的独立的情况下,就对抗恐怖主义与以色列展开了接触。
其次是约旦与其他阿拉伯国家之间外交关系的恶化迫使约旦转向以色列谋求生存空间,因为约旦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所采取的行动,许多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国家在阿拉伯联盟会议上对约旦进行了谴责,叙利亚更是屯兵约旦和叙利亚的边境以达到向约旦施加压力的效果。约旦国王侯赛因认为这是叙利亚等国家对约旦抛弃的行为。因此为了提防以叙利亚为首的部分国家并在这样复杂的局势下保证约旦的国家主权和安全,侯赛因国王有意无意地尝试与以色列展开接触。
        最后,西方国家也在巴以之间的缓和问题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是美国在阿以双方的积极斡旋。为改善美阿关系调解阿以冲突,尼克松派助理国务卿约瑟夫·西斯科赴中东同阿以双方商讨恢复停火的解决办法,后又由罗杰斯出一项政治解决中东问题的方案,即所谓“罗杰斯计划”。[王京烈. 1993. 美国中东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西亚非洲. 1993年.]约旦正接受了这一计划并认为美国所提出的计划符合于约旦的国家利益。在与美国方面接触时,美国表达了愿意充当约以之间桥梁的愿望,约旦对此也高度赞赏。在不久之后侯赛因国王也正是通过美国大使馆向以色列传达阿拉伯国家军事调动和安排对以色列的秘密出访的。同以色列类似,美国希望该计划可以分化乃至分裂阿拉伯国家联盟,因此美国对于约旦与以色列开始接触是秉持支持和促进的态度的,这也客观上促成了约旦和以色列之间的态度缓和。
其次是约旦与英国的联系,由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以及阿拉伯人对英国所属承诺要求 ,英国为处理这一局面问题 , 决定把巴勒斯坦地区划分为两个部分。由英国高级专员统治约旦河以西地区 , 仍称巴勒斯坦 ( 包括今天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采取相应措施及政策, 希冀获得犹太人的支持。而对约旦河以东地区,英国决定选拔一位阿拉伯代理人 , 以平息阿拉伯人的不满,但要求其听命于己,最后选中了阿卜杜拉 ( 约旦现国王,阿卜杜拉二世的曾祖父 ) 。[ 陈天社. 2008. 约旦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政策及影响. 郑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08年7月.
]这标志着约旦这个国家从诞生以来在英国的维系下与犹太人之间矛盾本来就相对平缓。在通过第一次中东战争取得独立后,约旦和英国仍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约旦的全套工业体系、军事训练、武器装备、文化传统中都可以见到英国的影子并与英国签订了如《英约互助条约》一系列的条约,英国为约旦提供着技术上的支持,再加上英国是约旦的前宗主国,因此在外交上保持和英国一定的同步对约旦是十分有益的。为了平息国内犹太人的怒火,英国对于以色列是秉持支持态度的, 因此英国也自然希望约旦可以和以色列缓和关系。
此外,苏联作为当时世界格局上的一极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苏联在中东采取着支持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的战略,埃及和叙利亚在多次中东战争期间都得到了苏联大量的援助,但由于约旦是一个君主制国家而且在1957年约旦国王解散了包括约旦共产党在内的所有约旦政党,苏联意识到无法像控制叙利亚一样控制约旦,因此给予约旦的援助少之又少,除了在约旦面临难民潮时曾给予少量贷款外,约旦没有从苏联处得到任何援助,这种对约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区别对待也客观上使约旦寻求与以色列和西方阵营展开接触。
这样,在英美的强力撮合下,约旦与以色列的关系逐步缓和。

综上所述,约旦和以色列的关系缓和既是出于约旦对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又是在多个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约旦态度的转变对于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局势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此后,中东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战火的困扰,但是剑拔弩张的局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1994年,约旦和以色列建交,自此,埃及和约旦成为最先同以色列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在约旦同以色列缓和关系后,国内经济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后,约旦GDP在两年内增长至原来的2倍。最后,约旦同以色列的关系缓和使得阿拉伯国家联盟中出现了分化,一些君主制的阿拉伯国家如沙特阿拉伯也跟随约旦的脚步纷纷与西方进行了接触。和西方相比,苏联的中东战略则在此时露出了疲态,中东局势的变化也反映了美苏两国在世界范围内势力的消长,苏联在中东的影响力也就逐渐收缩。

作者简介:李晨霖(2002-10-25),男,汉族,籍贯:北京市,当前职务:学生,学历:高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