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缺失及改善对策刍议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7期   作者: 冯国营
[导读] 教育改革是伴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向前的
        摘要:教育改革是伴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向前的,有的人可能认为只有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才会有问题,其实在高中教育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高中数学教育中。目前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化在数学当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很多数学现象缺少了文化的熏陶,要知道,那些伟大的公式定理都是历史上的名人通过一些故事来得出结论的。而在现在的数学课中,只是单纯的讲定理,却忘记了定理后面存在的文化背景,因此课堂当中文化教育的渗透成了一个紧要的任务。
        关键词:文化教育;工具性;灌输式
        一、文化教育在数学课堂的流失。
        (一)定位模糊
        数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科,它不仅包含了公式定理,数学思想方法定义,其中还包含了数学史,数学,人文等等学科,但是目前高中教育的老师往往采用抛去数学史,数学人文这些具有文化情节的因素,而只是干巴巴的讲述数学思想与方法。这样的数学教育是没有人文情怀的,只是灌输性的教育,老师教授同学们的数学是如何考高分,如何通过数学所教授的方法来取得好成绩,这样的收割方式是难以体现出数学的人文价值的数学只有它的工具价值,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极为不健康的。
        (二)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
        现在高中的教育老师经常采用最直接最方便老师的教育方式,就是灌输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老师可以迅速完成教学任务,把该教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但是这种方式往往是弊大于利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不同的,个体个体差异是存在的,但是老师往往忽略了个体的差异,强行使用同一种方法去教所有的学生。这样往往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极为少见,到下课为止,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都难以保证,而且还要在课下去重新学习,这样的教育质量是相当低的。
        (三)教育评价不到位
        有相当多的高中数学老师没有构建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充分的文化评价的体系。教师的目标儿是教书育人,学生是感恩老师的,因此学生在对于老师授课的评价的时候,往往不会做出客观的判断,通常都是调查问卷下来的时候,学生们统一都是填写优秀对这位老师的评价。所以建立一个学校统一管理的评价体系,对于文化课的考量机制是很有意义的。以往存在的旧的机制根本无法体现出学生真正的心理,也提高不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高中数学文化教育改良策略
        (一)引领同学们学习数学史
        以史为鉴,通常可以得到人生的真理。很多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是没有耐心和没有天赋的。因此他们过早选择了偏科,选择了其他科目,在数学课上。

因此了解到这一点后,老师更要从学生最薄弱的数学科目出发,鼓励学生了解数学史,了解一些数学名家,了解一些数学公式定理产生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感到有兴趣。比如老师在讲解数学的公式定理的时候,就可以引入一些关于数学的小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们能够提高学习激情,好好的学习数学这门科目。数学并不是学生们认为的那样枯燥,也不是学生们认为的公式定理的存在,数学是一个有对称美,和谐美的学科。教师也要经常鼓励学生从这些公式产生的背景来回顾一个人应该在什么样的时代进行什么样的努力,才能够有所成就。我国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就可以引入到课堂当中。通过华罗庚的故事,我们可以让学生受到启发,努力勤奋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顽强拼搏,刻苦钻研的精神是学习成绩提高的关键。
        (二)在课堂讲解当中渗透数学文化。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当中,最主要的学习数学的方式还是教师的讲解,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机会让数学文化更好的重在课堂教学当中,就是在教授数学公式定理的时候,还要适量的加一些关于人文精神以及人文价值的理念在里面,那学生改变对数学纯工具的学习态度。例如教师可以在生活当中的股票,生活当中的准点报时的概率以及银行存贷款的利率等生活现象来分析存在的数学思想数学文化,这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再比如勾股定理和一些函数,就是我国古代早已经存在的数学定理。教师可以适当的引用一些历史上的小故事来培养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要注重营造一个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氛围,更好的提高数学对于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对学生的课后阅读进行合适的指导。
        高中数学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之外,在学生的课后时间内,也可以让学生增强对数学文化的思考,提供一些数学资源有效的信息,并且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空间。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函数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的小任务,比如测量电线杆倒影与电线杆之间的角度,楼间距设置的问题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也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结束语
        数学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门充满人文素养和文化情怀的学科,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大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更要将数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慢慢的渗透数学的文化与学生的思想当中,有些教师可能只是单纯的讲述数学的知识性和工具性,这样的教学内容往往是枯燥的,教师应该在课前让学生了解数学史,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学习数学文化,了解每一个公式定理之后存在的小故事。以此来慢慢改善数学课堂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果深刻,认识到数学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的让学生来学好数学,让文化的教育功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 胡凤娟,吕世虎,张思明,等.《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突破与改进[J].人民教育.2018(9).
 [2] 郭宗雨.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9(10).
 [3] 屈佳芬.学科学习共同体建设与思考——以数学小组学习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9(12).
 [4] 仲秀英.数学活动的内涵与特征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