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事业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乡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有效做好乡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虽然近几年我国在乡村小学德育工作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具有高质量的德育管理团队,各个学科也共同配合实现德育渗透,但是乡村小学仍然需要正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切实有效提高乡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质量。本文将系统分析乡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多个角度有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参考借鉴价值。
[关键词]小学 德育 管理
1.引言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家长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后续德育工作进行的前提条件,同时还能够助于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期间形成良好的素养。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因此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这些现象在乡村地区尤为常见。目前,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乡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自十八大以来,特别强调各级政府应逐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高度重视乡村地区的义务教育,由此可见乡村小学德育管理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实际的政策落实中,部分乡村地区将德育改革变成了“口号”,大部分重视形式,许多德育工作也仅仅只是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而开展,最终使之成为“面子工程”。
2.乡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德育过程管理问题
德育过程管理主要是指学校的德育领导执行德育计划及实现德育目标,对德育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监测与管控,最终使得学校德育能够处于良好状态。但实际上,部分乡村小学的德育管理者通常缺乏德育理论知识,进而导致许多德育工作无法有效落实,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虽然实际的工作能够与大致的计划保持一致,但是整个过程缺乏德育实效性,进而偏离了既定的德育目标。如在组织德育活动中,许多乡村小学都会进行大量的宣传,如3月的雷锋主题月活动、12月的法制教育活动等,但是因为没有对实际的德育活动进行深入的分析,导致许多工作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大部分都是根据领导以往的认知来进行开展,这样的方式显然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实际德育发展的需求。德育过程管理的核心在于激励并推动教师按照学校所布置的德育工作内容及目标来开展德育活动,把握活动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学生素质发展的需求来优化德育过程管理。
2.2德育文化建设问题
德育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制度、物质及精神文化。可操作的活动有:少先队组织活动及歌唱祖国等活动,其中少先队组织活动非常值得重视。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大力对少先队组织建设进行改革,希望通过组织的特性来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许多乡村学校并未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仅仅只是按照上级的要求来开展常规的入队、队会等活动,这些都无法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其次,学校在德育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未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如宣传板上的内容老旧、校园文化活动较少等,甚至有些学校连班级文化墙都没有,这些都是影响德育文化建设的直接因素。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在于,学校领导未能重视到德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且未能将其纳入德育管理计划中,进而导致无法得到有效的经费及领导支持。最后,虽然学校组织了丰富的德育文化活动,但是师生的参与度较低,他们更加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发展,这样会使得德育文化活动形同虚设,无法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德育教育价值。
2.3德育课程内容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的持续发展,乡村德育管理工作应更加全面,因此在德育课程内容方面需要增添一些与新时代发展有关的教育元素,如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人文精神及爱国情怀等,但实际上部分乡村小学在德育课程内容方面却存在更新不及时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
2.3.1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较低
现阶段,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许多乡村小学纷纷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大部分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此事,或者对此漠不关心。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德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地区应当受到高度重视。因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乡村人都为了改善生活而奔向大城市打工赚钱,进而导致学校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这部分小学生因缺乏家庭教育,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如烦躁情绪、孤独心理、认知错误等。现如今,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尤其在乡村地区最为明显,这也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失所导致的。
2.3.2安全教育不足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大部分的学校都纷纷开展了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应急疏散演练等活动。虽然绝大部分的乡村小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但是遇到打架斗殴现象时,却未能形成良好的保护意识,大部分的学生会选择围观,仅有部分学生会选择远离,先保护自己,但是只有极少部分会选择拨打110或者向老师求助。目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地主要在小学地区,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这些也都是因为校园安全教育缺失所导致的。
2.4德育管理方法落后
目前的乡村德育管理工作者主要以老教师为主,他们大多缺乏创新的德育理念及管理方法,因此不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实际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4.1重说教,未能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若想提高乡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全面分析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保德育工作能够具有针对性。但是乡村小学部分德育管理者,过于重视说教,而这些极易引发学生的反感兴趣,最终则会出现学校德育无效化的现象。
2.4.2德育方法不符合学生发展需求
随着乡村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现如今的小学生能够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点,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具有自己的想法及意识,同时对新鲜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愿意听从教师及父母更多的说教。小学六年,若长期使用单一的德育方法,仅让学生被动接受道德要求,难以让学生将德育知识内化吸收,也无法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3.乡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有效途径分析
3.1明确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德育过程管理
目前,仍然有部分的乡村小学将教学工作作为重点任务,忽视了德育管理工作的作用。在新时期下,我们应当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目标开展教学,将德育置于首要地位。
若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出现问题,那么即便其它工作完成的再优秀,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德育工作不仅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及国家而言同样如此,因此相关德育管理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同时上级教育局领导及校长也需要给予大力的支持,确保各项德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全力配合德育部门,进而提高德育管理工作效率。
德育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内较为复杂的一项,德育过程管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够明确德育方向,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内容,通过有效的德育途径实现德育目标。
第一,需要加强对德育过程的监督工作,确保教师能够完成既定的德育目标,通过相互协调配合确保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德育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参加,因此各个环节需要强化监督,确保德育方向、方法及内容能够满足学生德育发展的实际需求。例如:在召开班级家长会时,由班主任组织家长进入教室,再由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发言,在整个过程中都应做好监督管理。如通过告家长书的回收情况,落实是否通知到位家长;通过家长签到表,查看家长对于学校工作的态度等,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二,德育过程管理的核心在于确保各个德育要素能够相互作用,进而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因此首先需要激发教师及班主任的德育意识,引导他们科学选择适合学生的德育课程内容,进行高效的德育渗透,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发展。如学科知识中进行德育渗透,利用少先队组织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及自我教育的能力。德育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德育内容与方法,只有这几方面能够发挥出应用的作用,加强德育过程管理,才可以有效提高学校德育质量。
3.2重视德育文化建设,发挥育人作用
校园德育文化对于乡村小学生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它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而发挥育人作用。在乡村地区,学生极易因为外界因素出现负面心理情绪及不良行为习惯,因此乡村小学应该高度重视德育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环境文化建设工作应突出当今时代主题,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及道德礼仪等,同时需要凸显绿色环保的特征。如在走廊中间可以设置心愿树的主题装饰,亦或者在其它区域装饰一些绿色环保标语等,这样学生无论走在哪里都会看到,经过耳濡目染便会将上面标志的内容内化吸收。又如在教室内可以设置各类名言警句,让学生能够与环境“对话”,进而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
一所学校的德育文化建设质量与学校的内化及教育导向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学校需要积极开展德育文化建设工作。如常规的布置,教室前方可以悬挂国旗及队旗,黑板报的设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与之相关的内容为主;教室两侧可以悬挂班规及校规等行为习惯要求,后方可以成立中队角等,创新的布置则可以增加班级口号,在教室内设置教师寄语栏、学生展示栏等,各个班级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室内宣传栏,同时还可以在教室外设计创意班牌,由德育部门提前进行统计,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如期进行。
3.3更新德育课程内容,提高德育管理效果
从乡村小学德育管理角度出发,更新德育课程内容是推进德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因此首先需要开设活动德育课程,基于学生爱好、兴趣及现实需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在活动德育课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例如:可以开设时事政治课程、生活教育课程或社会实践课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安排,通常情况下为一周或间周一次。目前,我国党中央越来越重视乡村发展,这些丰富的时事新闻都可以作为教育学生发展的重要素材,既可以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又能够提高学生对乡村的认同感及奋发向上的精神,通过设置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报纸及新闻等形式来收集资料。又如生活教育课程,目前仍然有部分乡村小学是寄宿制,因此生活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乡村小学关于生活教育课程的目标设计应包括四个方面:行为习惯、能力、理想及规范,同时各个年级在目标制定上应具有层次性,如三年级的学生应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六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3.4更新德育方法,丰富德育管理方式
传统的小学德育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如单纯的说教及强制性约束极易让小学生提前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若想有效提高乡村小学德育管理效果,可以通过体验式德育方法来进行管理。例如:可以依托少先队组织,通过以“诚信、爱国、环境保护”等为主题的中队会,让学生能够对这些核心理念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其次乡村小学还可以结合当地的社区或其它单位,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清扫楼道、帮助孤寡老人,为他们表演节目丰富生活、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其次应将课堂教学与德育管理相结合,虽然在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课程非常重要,但是若结合其它学科进行德育渗透,那么便可以形成德育合力,进而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最后应紧密结合家庭教育,确保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因此乡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者班主任应定期进行家访并进行长期跟踪,确保与家长之间能够保持紧密联系,让乡村家庭能够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其次还可以组建家长学校,每学期定期对家长进行德育培训,引导家长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进而能够更好的配合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学校还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由各个年级派出家长代表组成,而每个年级的家长委员会则由每个班级派出家长代表组成,各个班级也成立自己的家长委员会,通过三级家长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家校配合的效率,进而使乡村小学能够与家庭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
4.结论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肩负着祖国未来思想道德建设的历史重任。学校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全方位重视学生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广大的乡村一线教师而言,学校应该倡导教师将“立德树人”放在与教学任务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渗入德育教育内容,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管理范围,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综上所述,虽然现阶段乡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但是只要认真分析问题,从实际出发开展科学合理的应对对策,便可以切实有效的提高乡村小学德育教学管理质量,完善乡村小学的德育管理工作,进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国文.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思考及建议[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07):93-96.
[2]周易祥.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03):69.
[3]周良真.关于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现状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31):76-77.
[4]王慧.乡村伦理的价值回归:农村小学德育课程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7
[5]梁继平 新时代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小学德育工作有效性探索[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9(9):172.
[6]尕东草.浅谈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速读(上旬),2015,(3):10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