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情感能力及兴趣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与价值,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从教学理念、感知音乐、欣赏音乐等方面展开了论述,旨在更好地开展初中音乐教学,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情感能力培养;兴趣培养
初中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并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欣赏、审美等多方面的兴趣及能力,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忽略了对学生情感能力及兴趣的培养,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针对这一问题,初中音乐教师应该改善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及音乐兴趣,将其与音乐教学有机融合,以“趣”引人,以“情”育人,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和培养,促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欣赏音乐,进而提升学生的情感能力。
一、优化教学理念,注重情感因素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情感能力及音乐兴趣,教师必须不断优化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在最基本的教学目的及教学方法中注重情感因素的体现,从而促使初中音乐教学产生“质”的变化,开启崭新的篇章。教学目的是实施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体现着现代社会工作的需要和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人才培养的目标取得了很大进步,其逐渐倾向于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甚至细化到满足个体情感发展的需要。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该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在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情况下,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引导学生“善学”、“乐学”、“会学”,整体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外,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音乐学科的特点、课程教学的任务及目标等,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抛开教学方法的表面创新,注重教学方法的实质体现——学生的情感接受程度,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学中的情感价值,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展开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二、感知音乐,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初中音乐教育应该牢牢坚守感性原则,重视对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不时激发学生的情感火花,促使学生在情感的推动和驱使下,积极地感知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感知音乐,感知音乐的音调、音色、时值等,辨别不同的声音,训练学生听觉的敏感度和认知度。例如,教师在讲解“切分音符”的相关知识后,应该教学与之有关的曲子,鼓励学生自主感知音乐的律动、节奏,合理切分音符,在切分音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又例如,教师在教唱新歌时,不要立即进行带唱,基于学生已有的音符时值、高低的知识,鼓励学生依据曲谱进行视唱,根据自己对这首曲子的感受和认识,融入自己的理解,尝试着把它唱出来。等学生视唱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评价,针对曲谱的重点部分或者难唱的部分,给予充分的指导,在突破难点后,引导学生再次视唱整首曲子。如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摆脱依恋心理,促使学生在试唱中取得进步,提高学生的视谱水平,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三、欣赏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初中音乐教育的一大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音乐审美活动是从对音乐的纯粹欣赏中开始的,纯粹的音乐欣赏不仅保持了音乐最初的美感,而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沉醉于音乐的怀抱,在情绪的迸发中进入审美的圣境。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曲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由于反复练唱而产生的厌倦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音乐兴趣,调动学生的学唱热情,帮助学生主长久地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踊跃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例如,教师在教授《念故乡》这一曲目时,可以先为学生播放该作品,而不是先介绍它的背景或特点,引导学生纯粹地欣赏,帮助学生在歌曲中体验、发现和享受音乐的美好,在欣赏中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思念和忧伤,并且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和分析这首曲目的表现手法和处理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适当丰富学生的欣赏内容,扩充学生的视野,从教材出发而不拘泥于教材,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及兴趣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我们应该掌握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音乐感知与音乐鉴赏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还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帮助学生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徐雯芹.初中音乐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策略[J].神州,2017(15).
【2】汪涛.音乐教学与情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J].教育艺术,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