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态城市背景下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及要点梅深

发表时间:2020/7/8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39卷5期   作者:梅深
[导读] 城市发展速度的提高,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
        摘要:城市发展速度的提高,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难度逐渐加大。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已成为了市政建设的重点。在此背景下,积极处理污水、合理利用雨水、加强防洪排涝较为重要。为达到上述目的,有必要对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生态城市;市政给排水;要点
引言
        在现阶段我国各个城市运营管理中,给排水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因为给排水系统的运行不畅,很容易导致一些故障问题发生,致使城市相关区域的居民受到影响。基于市政给排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其中依托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改造优化成为关键手段,具备较高研究价值。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往往需要关注于多个技术手段的灵活运用,以求更好解决传统给排水运行问题,将海绵城市理念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1生态城市背景下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1.1有助于促进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背景下,加强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对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同样具有重要价值。近些年来,居民物质生活丰富性显著提高,且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如给水不充足,或污水未有效排放,均会影响城市面貌,影响居民生活。对市政给排水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有助于使城市功能得到改善,使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得到提高。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对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此外,给排水规划设计,同样为城市发展的必经环节。因此,有必要积极分析城市的给排水规划设计需求,改善设计效果。
        1.2能够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当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很多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规避水资源浪费,也成为市政给排水系统构建的关键着眼点。基于该方面诉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因为其存在强大的蓄水以及净水功能,如此也就可以在城市缺水时及时供给,缓解市政给水面临的较大压力,同时达到较强水资源利用率提升效益,有助于绿色环保。
2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需要将排水系统和溢流排放系统进行相互连接,以期构建完善的水循环系统。同时,还需要强化对市政给排水设计、施工、验收等的监督工作,保证市政建设可以和相关建设的规范要求相符合,而且在运营期间,市政还需要不断加强保养检修工作,避免出现路面损坏现象。根据相关部门制定的规范和标准,尽可能往下设置进水口,这样才可以将进水的效率不断提高,而且还需要和道路的纵坡相结合,调整进水口的开口大小以及间距设置等,并且还需要设置冲刷设施。相关部门需要在比较容易出现内涝的地区建立预警系统,并且还需要配置比较完善的警示标志,预防路面的积水,避免交通事故的出现。
3生态城市背景下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要点
        3.1优化材料选用设计
        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各类给排水材料的选用成为关键,也是促使后续给排水系统功能提高的重要手段。在材料选用设计中,设计人员首先需要充分考虑到给排水系统的各方面材料使用需求,能够在具体设计时进行针对性处理,以避免可能出现的严重材料应用偏差问题。比如在最为常用的各类管材选择时,除了要考虑到自身性能,保障其应用耐久性外,往往还需要关注运水能力,尤其是对于排水管道,更是需要充分考虑到排水功能的满足,以求更好形成污水排放效果。当然,在材料选用设计中考虑海绵城市理念的要求还需要重点关注于非传统给排水渠道的优化构建,比如对于城市中相关绿化区域渗水以及储水功能的提升而言,就需要重点考虑到相应材料的恰当运用,可以借助于具备“毛细”现象或者是“虹吸”现象的一些材料进行相关区域铺设,确保该区域的水资源吸收和下渗效果更强,对于排水系统的辅助更强。该方面的设计优化工作难度同样也比较大,很大程度上往往并非由市政给排水设计人员决定,需要协同其他市政部门,以求更好借助于海绵城市理念来服务于市政给排水系统。


        3.2防洪排涝系统规划设计
        城市防洪排涝系统规划设计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对河流进行疏浚,提高其泄洪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合理布局,对洪涝灾害进行避让。以后者为例:针对地处低洼地区的老城区,城市应对其周围的河道以及堤坝进行加固。此外,还应适当增加排水管道的直径,增设排涝泵站,开辟湿地,以降低洪涝灾害的发生率。针对新城区,城市则可在城区周围开挖河渠,确保雨水能够流入河流之中,避免对城市道路以及交通造成影响。针对城市原有的河道,设计人员可适当对其进行拓宽,以使泄洪面积增加,使泄洪能力增强。针对河流沿线存在泄洪障碍物者,应对其进行拆除。上述规划设计方法的应用,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减少,均能够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3.3给排水设计中的附属设施
        在市政道理给排水设计过程中,附属设施主要发挥配套功能。在实际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材料会对路肩边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应用传统的混凝土材料会导致较差的美观性,同时还会导致堵塞问题的出现,进一步对雨水净化效果造成影响。同时,施工人员还要注意路缘石方面的内容。在市政道路设计施工过程中,路缘石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分类是立缘石以及平缘石,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类型,避免积水情况的出现。
        3.4系统的统筹规划
        市政给排水设计工作的难点就在于整个系统的统筹规划,以求在更好满足各个区域给排水需求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降低自身面临的压力。当然,在该方面工作开展中,相关设计人员必然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够全方位调查了解全局给排水状况,做好综合设计处理。在市政给排水系统的统筹规划设计中,同样也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充分考虑到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可以在了解当前城市海绵城市功能表达效果的基础上,促使自身给排水系统设计更为适宜合理,避免做不必要的无用功。比如设计人员可以调查了解当前城市各个区域中存在的相应海绵城市相关设施,对于下沉式绿地区域以及改造后的下渗道路等进行全面汇总,同时衡量这些设施可以为市政排水系统缓解的压力大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应设计处理,如此也就能够达到最优结合效果,保障相应排水管网运行更为高效有序。
        3.5蓄水改造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还能够明显提升城市中各个区域的蓄水能力,而这些被存蓄的水资源同样也就成为利用对象,应该引起市政给排水设计人员的高度关注。针对海绵城市相关设施存蓄的水资源,应该借助于恰当的转运通道,促使其能够被应用到最为适宜的场所,尤其是在一些水质要求并不高的方面,更是可以借助于这些蓄水进行再利用。比如从生活用水中来看,冲厕用水以及清洁用水都可以利用这些蓄水资源,需要设置专用管网;对于道路清洁以及园林景观用水,同样也可以借助于恰当的管网布置,促使这些蓄水得到较好运用。在这些蓄水改造应用背景下,原有的市政给水压力能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体现出良好的水资源节约利用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生态城市背景下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及要点的研究,对城市给排水性能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城市文明建设,优化城市面貌,提高居民的质量。未来,建议各城市根据当地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对给排水系统进行设计,以全面改善规划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璐璐.浅析某市政道路的海绵城市给排水设计[J].江西建材,2018(14):66-67.
[2]林雪君.市政给排水造价控制分析[J].江西建材,2018(14):72+74.
[3]张林.关于“海绵城市”在山地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8(12):151.
[4]李少妮.市政道路给排水管道施工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J].居舍,2018(35):1.
[5]申彩娟.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施工常见质量缺陷及防控对策[J].居舍,2018(35):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