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域农村居民点迁并方法初探   ——山东省汶上县南站镇为例

发表时间:2020/7/8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39卷2月第5期   作者:桑晓磊
[导读]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现阶段,各地政府和规划师们一起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道路上
        摘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现阶段,各地政府和规划师们一起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道路上,展开了多种策略和方法的探讨与实践。笔者在参与山东省汶上县南站新型乡镇总体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在深入调查当地农村居民点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对当前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有借鉴意义的技术和方法。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乡镇规划
1镇域农村居民点规划思路
1.1从现状条件出发,制定村居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估与筛选
        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尽早把新型乡镇率先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促共进的试验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本次规划从现状条件出发,根据量化指标具体分析对于影响村居点规划的主要因子,通过叠合分析科学评价村居点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考虑城市发展全局效益与农民利益的平衡问题,这种分析方法为确定拆迁方案提供较为科学全面的基础数据。
1.2服从镇区合一的总体规划思路,协调全局与局部利益矛盾
        迁村并点规划必须符合总体规划布局结构的要求,应重点保证城市核心地区与产业园区内重要项目发展所需要的空间,避免破坏水系、湿地等原生态系统,保留大村和强村,合并小村、空心村,完善相应居住配套,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形成规模化相对集中化的农村社区。
1.3结合产业布局与发展,引入市场机制,保障农民权益,科学合理地进行迁村并点
        由于产业园区内涉及到大村的拆迁安置,因此应该引入市场机制,政府可以采用地价补偿及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来吸引大企业,由企业负责迁村改造和安置,以保障农民权益,同时政府应为失地农民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积极转化剩余劳动力。
1.4迁村并点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被迁村庄就进安置入同期建设的城镇区内
        由于汶上城市总体发展战略是由北向南,逐步与济宁城区对接,因此迁村并点的分期实施总体上也是由北向南逐步实施,总体上采用串珠式格局,左侧布局工业,右侧居住组团内配套动迁区,被迁村庄就进安置入同期建设的城镇区内,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
2.农村居民点现状分析与评价
2.1人口kernel密度分析
        规划区内人口密度通过GIS软件分析村镇人口Kernel密度,搜索半径800米。可以有图看出农村居民点人口集中的区域主要有5处,从北到南依次以孟庄-前集-张杭村居点、孙庄-樊村-姬村村居点、南站政府-北村-南村村居点、赵庙-龙集-李街-漕流村居点、西李尹-东李尹-后李尹村居点,从总体来看,这5处集中的村居点可以作为以后迁村并点的选点。
       
        图1  规划区行政村现状人口Kernel密度分析图
                                               
2.2土地建设适宜性分析
        规划土地建设适宜性分析主要选择以下几类主要的因素,借助GIS软件分析,选取现状优势影响因子、劣势影响因子和现状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进行叠加计算。其中主要选取的因素有现状人口及城市建成区、现状工业、主干道路、现状地形地貌(采矿塌陷区)、主干水系湿地、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高压走廊)等。
        对于工业产业用地而言,优势影响因子有现状工业用地影响因子,劣势影响因子有水系、湿地影响因子。
        一方面,工业生产用地布局适宜结合现有工业生产用地,扩大规模形成积聚效益,进行分组团式开发建设,充分利用主干路网布局;另一方面,考虑避免对现状水系、湿地等用地产生环境影响,将生产用地远离生态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对于居住生活用地而言,优势影响因子有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影响因子、水系湿地影响因子、塌陷区影响因子和主要道路影响因子;劣势影响因子有高压线影响因子、工业影响因子。
        从现状一系列影响因子叠加分析得出结果:一方面,结合现状主要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现有较大面积村镇建设用地规划作为生活用地,即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另一方面,在靠近水系、湿地公园的附近,生态绿化环境较好,可考虑开发建设新城中心区及居住生活用地。
3.农村居民点选点适宜度评价
        通过对居民现在的各类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经过因素模糊综合叠加得出适宜度的评价值,数值大小为居民点的安置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3.1技术路线和评价方法
        技术路线: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指标体系—多因子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析。
        评价方法:根据下表,利用下式,得出多因子综合评价。
        N=∑ wiNi  (式中wi和Ni  分别为第i项指标的分值和权重)  i=1
        为了建立评价因素分值的可比性,需要先给它们设置相同的分值等级体系,我们采用0—10分制对各指标分为很不适宜、较不适宜、一般适宜、较适宜、很适宜5个级别,并分别赋以2、4、6、8、10的分值。用改进的AHP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原理是根据目标层的要求,通过对影响目标的各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利用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的分量即为各个因素的权重值。
        表1 农村居民点建设条件适宜度评分指标体系分级表

 
图2 农村居民点
3.2农村居民点选点适宜度评价结果
        将交通可达性、人口规模、村庄用地规模、水系分布、工业分布、高压走廊穿越等各项的评价结果进行叠加可得出规划区内的农村居民点建设条件适宜度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综合评价值采用聚类分析法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建设条件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和很好(位于塌陷区的村庄建设条件很差)。
       
4.小结
        通过相对准确原始调研,应用GIS技术和科学分析,对研究范围内村庄形成一个初步的评价结果,为后期编制迁村并点规划、考虑实施模式、研究相关政策等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1]文博,刘友兆,夏敏.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08)
[2]龙花楼.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J].   地理学报. 2013(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