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飞速发展,建筑企业项目逐渐增多,对混凝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科学运用混凝土浇筑技术,提高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对建筑企业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探讨了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技术。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随着工民建工程的施工项目越来越多,对工民建工程的施工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在工民建工程中应用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工民建工程对于施工人员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甚至很多工程中的施工人员并不具备对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技术操作能力,而且工民建工程中的人员流动性非常大,这些现象就会造成工民建工程的施工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在现代建筑建设中浇筑混凝土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决定了项目整体安全质量,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对其不断优化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科学应用分层操作与整体施工的手段、严控浇筑操作时间与高度。特别是在准备工作过程中设计一个相对合理的操作方案,保证在这一方案的指导下科学开展操作。
1混凝土浇筑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施工缝的存在
混凝土浇筑是建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然而,混凝土浇筑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混凝土供应不及时,导致施工缝产生,施工缝的产生对于整体建筑物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加之很多情况下,施工工人并未注意施工缝的产生,对施工缝的处理不当,导致整体建造物安全程度降低。
1.2钢筋偏移造成墙体偏差
混凝土浇灌技术必须依赖于前期的钢筋模型,钢筋的固定位置以及预留浇筑空间对于混凝土浇筑有重大影响。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看筋工人不认真或者不到位,导致钢筋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发生偏移,看筋人员未及时对钢筋进行调整,导致浇筑墙体整体发生偏移,对整个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
2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2.1注重材料选择
施工建设中的材料选择直接影响施工的整体质量和施工人员的技术应用。例如,所选水泥材料的强度特性直接决定了所建议混凝土的实际强度。石子材料中含有的超粒径颗粒会对混凝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在选择混凝土的成分时,我们应该遵循经济理性的原则。选择能快速降低混凝土温度升高的水泥、外加剂和掺合料,要进一步降低水泥的加热程度,延缓水化过程,避免出现温度收縮导致裂缝的问题,应选用能迅速降低混凝土温度升高的水泥、掺合剂和掺合剂。施工单位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注意材料的基本性能和质量控制。
2.2制作混凝土
对施工所需混凝土进行试验时,应制备混凝土,包括下列各点:①混凝土制作时,应当根据实际施工要求和设计标准。严格控制混凝土所需的水、水泥、砂砾和添加剂的比例,在制备时注意物料的添加顺序;②在混凝土原料的制备和搅拌过程中,必须科学合理地控制混凝土搅拌的时间。混凝土的制备完成后,必须对所制备的成品进行质量检验工作。考察内容包括混凝土组成、混凝土组成比例、混凝土搅拌均匀性、粉煤灰、砂石质量等。确保检查错误不超过5%。具体检验误差大于5%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③混凝土原材料必须与水充分混合,混合机械的选择应根据所要完成的工作量。搅拌时,可以先加水,也可以与料同时加水,料比例应按照施工计划制定。
2.3输送
在输送混凝土前,相关人员应充分了解输送设备,掌握混凝土泵的技术和功能,提前布置一些容易损坏的零部件,从而实现机械设备故障的快速修复。另外,施工前必须有施工工人的安全技术进行底层脱机作业,使施工工人充分了解各种安全规章机制和安全技术操作标准。
3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3.1 浇筑施工
在浇筑前,施工人员需要检查混凝土材料现状,看其是否出现离析分层问题,看其性能是否下降,质量等指标是否在合理范围内。施工负责人还要对施工人员的浇筑方法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减少施工中的人为变更,浇筑施工中的材料和设备也要落实到位。混凝土主要选择分层分段浇筑方式,在底层浇筑中,施工人员需要按照一定的浇筑顺序,均匀浇筑,使每个角落都分布厚度一致的混凝土材料。在该层混凝土凝固之前,施工人员需要落实振捣工作,使其密实度得到保证,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上层的混凝土也应处于未完全凝固状态。如果在浇筑过程中,不能保持连续浇筑,还需控制间断时间,如果该时间超过允许范围,该浇筑间断处应纳入施工缝处理范围内。
3.2 振捣施工
在振捣环节,施工人员需要合理应用振捣棒,控制振捣棒在混凝土振捣层中的位置和深度,使每一处都得到有效振捣密实。在移动振捣的过程中,还应保证振捣的均匀度,所以插点布置应合理均匀。施工人员还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振捣所有位置,控制振捣时间和力度,使混凝土内部空间能得到有效密实,但不会出现过度振捣现象。振捣棒等器具与钢筋构件之间还要保持安全距离,避免钢筋损坏。混凝土凝固效果与振捣强度和频率等有关,施工人员还要控制这些参数,使其不会失控。振捣操作也容易引发混凝土结构蜂窝麻面问题,施工人员还要提前做好准备和预防,使结构物底部设有水泥砂浆,以避免相关的病害问题。
3.3 施工缝和后浇带施工
施工缝本质上不是一道真实的缝,而是指先后浇筑混凝土面之间的结合面,施工缝的存在解决了混凝土结构病害问题,使混凝土浇筑任务完成的同时浇筑质量得到保证。所以施工缝的存在是必然的,施工人员需要在合理的位置处设置施工缝,该缝的宽度尺寸等方面需要满足要求,在施工缝预留施工完毕后,还要做好后期清扫维护工作。在后浇带施工中,需要使其发挥裂缝控制作用,使混凝土不会再受温湿度等影响。临时施工缝主要设置在墙、梁等相关位置处,其在分割结构的过程中,可以保证混凝土不受收缩应力影响,在构件收缩完毕,该施工缝便可以得到有效填充处理,该处主,要施加混凝土施工技术,施工人员同样要做好浇筑振捣工作。
3.4 裂缝处理施工
如果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出现开裂问题,施工人员要及时修理这些裂缝,使混凝土结构整体性更强。如果开裂尺寸很小或范围不大,施工人员可利用黏性较强的环氧浆液来填充细小裂缝,使混凝土表面完好无损。在处理前,需要做好清理工作。如果开裂尺寸较大,需要在开裂处创建凹槽,然后浇筑水泥浆,缩小裂缝范围,在裂缝尺寸变小后,直接涂抹环氧胶,使表面恢复原状。
3.5 养护技术
如果混凝土在浇筑之后不能及时进行养护混凝土中,就会导致混凝土水分蒸发过快,形成脱水现象,造成混凝土出现裂缝,所以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应及时的进行养护,并做好混凝土初期养护。在这个混凝土浇筑施工的工程中,混凝土养护是其中最耗时的一项,也是其中对混凝土的质量影响较大的一个环节,而随着现代建筑工程规模逐渐弘大,项目逐渐增多,对浇筑后混凝土养护工作的重要性也逐渐彰显出来,现代建筑部门应该重视混凝土养护工作,为养护工作独立建立一个部门,专门为混凝土做养护工作,应当对养护工作人员进行专门指导,完善养护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环境下浇筑的混凝土进行不同的养护,明确提高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减少因为养护不正当而产生的裂缝,提高现代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4结束语
混凝土浇筑的施工质量对混凝土结构和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并做好质量控制和监督管理质量,才能保证施工质量,提升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裕生.分析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运用[J] .建材与装饰,2018(30)
[2]谭龙.建筑项目混凝土浇筑施工关键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