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工程建筑中的基础组成部分,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是提高土木工程质量的基础所在,而在具体的施工中,混凝土裂缝属于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其广泛的存在于高层建筑、大型设备以及桥梁等基础设施中,对于土木工程建筑的质量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了更好的解决相关问题,必须要做好施工技术分析工作,以保证土木工程建筑的施工质量达到相关标准。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1混凝土简介
混凝土是一种通过将水泥、沙子、石头与水混合制成的建筑材料。随着建筑工程的进展,配制混凝土的材料在不断改进。混凝土对建筑物的质量影响很大,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混凝土和其他建筑材料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混凝土易于操作、易于模制,并且具有运输简便的特点。混凝土材料主要用于二手地板,运输快速,并且节省时间,因此使得土木建筑项目可以如期完成。在建筑史上,把大型混凝土用于土木建筑中大大简化了土木建筑环节。在高层建筑中,有必要排除使用隐藏的危险和不合格的混凝土,以免造成生命和财产安全问题。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同时也间接提高了建筑质量和标准以及对建筑整体管理的要求。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社会推动土木项目快速发展的有效动力。目前中国的建设项目的整体结构仍处于原始状态,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影响很大。因此,必须对建筑材料进行全面评估,从而确保土木建筑的整体质量。
2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特点
2.1实践性
对于土木工程而言,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对于其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而言,本身的实践性也是比较强的,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结构自身的稳定性。对于当前的土木工程施工而言,其大部分采用的是复合性材料,这一类的材料需要将水和砂石等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混合,然后通过搅拌使其均匀,形成混凝土材料,然后通过相应的施工技术将其应用到土木工程中,这就为混凝土结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进行实际的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中,还需要结合相应的施工技术才能保证施工的稳定性,这对土木工程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2.2便捷性
土木工程中的混凝土技术大部分采用的是粉状袋装混凝土,这种混凝土是为了能更好地进行施工,但同整体上来讲,土木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本身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混凝土结构施工的便捷性,这一技术的应用能大幅提高原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便捷性,同时减少了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工序数量,施工方式也较为单一,对于施工的技术人员而言,其施工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使得混凝土施工中的便捷性大幅降低。
3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3.1原材料质量控制不到位
对于土木工程施工而言,施工材料对整个施工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水泥自身对存放环境有一定的需求,若存放时间过长,往往会对水泥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施工人员在进行材料的搭配时,需要合理控制其使用数量,避免混凝土因存放时间长而出现质量不达标问题,最终影响整个施工质量。
3.2配合比和搅拌不准确
混凝土的配合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重要因素,但在当前的很多实际工程施工中,由于施工人员自身的经验等影响,使得混凝土的配合比不合理,从而造成混凝土的质量受到较大影响。在进行搅拌混凝土时,需要将所有的材料都进行过称,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各种材料的重量。但实际的施工中,大部分的材料控制都是通过施工人员进行,这就使得搅拌的混凝土容易出现气孔等问题,对混凝土的强度造成较大的影响。
3.3混凝土结构裂缝
混凝土结构裂缝是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混凝土之所以会出现裂缝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方面在前期浇筑混凝土时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操作,混凝土质量不达标。另外一方面则是混凝土后期的养护管理不当,因此导致裂缝出现。此外,在混凝土拌料水化期间,水泥灰发出较大的热量,但是在此过程中水泥的散热为上层混凝土所阻隔,水泥内大量的热量无法在短时间内消散,而是在混凝土内部聚集,这样很容易导致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差巨大,在温度的作用下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
3.4混凝土结构自缩
混凝土属于复合型材料,其由多种不同的原材料组成,而不同类型的原材料物理特性差异巨大,同时混凝土内所含有的水泥、外加剂以及矿物质掺和料等都可能会对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产生影响。比如说,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外部温度环境出现较大的变化,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大量蒸发,水分蒸发量大混凝土结构可能会快速的收缩,这样就有可能会引起混凝土裂缝。混凝土结构收缩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添加矿物掺合料,但是要注意科学合理的控制添加量。
4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技术
4.1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依据
不同类型的土木工程所需要的混凝土材料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施工期间混凝土质量也会受到施工技术水平、原材料配比、环境温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存在问题都将会对混凝土的结构质量产生影响,导致裂缝出现。因此,笔者在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期间,为了保证混凝土质量,避免裂缝的出现,正式施工之前,负责混凝土施工的工作人员要做好施工现场调研工作,分析当前工程类型适合哪种混凝土,然后合理的安排施工方案。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还需充分的考虑季节以及温度环境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对施工产生的影响。最后,要安排对于混凝土施工有充足经验的员工实施施工工作。
4.2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
施工人员在对原材料进行控制时,首先需要做到合理控制,防止混凝土因存放时间过长等出现质量问题,从而对整个土木工程质量造成影响。
施工单位在进行混凝土的选择时,应尽量选择具有高信誉的供应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质量。而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可通过加强管理制度及提高管理意识等来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整体的施工质量。
4.3科学控制配合比和搅拌时间
对于土木工程中的混凝土配合比,国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在选择材料时需结合材料的特性对其进行试验,最终得到最佳的配合比,满足土木工程的强度和耐久性等问题。另外,施工人员还需要按照相应的标准制订合适的搅拌方法,通过这些措施来保证混凝土的搅拌质量。搅拌过程中,搅拌管理人员需要合理控制时间,避免时间不足而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4.4有效控制混凝土温度
温度的有效控制对混凝土的质量极其重要。如果温度过高,会突破混凝土所能承受的范围,进而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造成土木工程建设质量下降。但是如果温度太低,也会出现混凝土凝结过快的现象,严重影响后续施工的正常进度。而土木工程的混凝土施工大多是在室外环境下进行,如若要有效控制温度设定,操作难度会大大加强。因此,土木施工人员必须高度注重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控温方式,使施工温度的波动不会过于频繁,并维持在合理范围内。同时施工人员也要熟练掌握科学的升温降温手段,以此应对混凝土温度失控现象。当混凝土施工温度过高时,可以在混凝土中铺设水管,通过增添适量的冷水,对混凝土的内部温度进行改善,借此实现降温的效果,但应切忌直接浇冷水;而当温度过低时,可以在施工过程中增添适量水泥,对混凝土进行强制补温。因为水泥本身会产生水化热,在温度过低的混凝土中,可以按照科学合理的配制比例,使添加的水泥能够最大程度的释放所产生的热量,最终实现升温的目的。通过合理的温度应急措施,进一步的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使其不会轻易出现裂缝。
4.5基础浇筑
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基础中的主要形式包括:阶梯形状混凝土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条形基础混凝土浇筑。阶梯形状基础在混凝土浇筑浇筑过程中,需要结合台阶的分布规律施行一次性浇筑,关键是保证浇筑不存在缝隙。当遇到杯形基础浇筑时,需要施工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杯口底部的浇筑作业,隔一段时间后进行后续浇筑才能控制好杯口标高。杯口模板区域在浇筑过程中,需要严格采取两边对称的浇筑方法,否则会有不良施工现象发生。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保证结构的整体性,所以大体积基础需要采取分段以及分层的浇筑方式,浇筑过程的关键点是充分确保邻近的浇筑层之间能够密切地结合,避免缝隙的产生。如果在浇筑过程中因为某种原因而无法一次性完成,施工技术人员可以先对浇筑带进行一个基础设计,将浇筑过程中的膨胀因素和收缩因素考虑进去确定浇筑尺寸。最后,在条形基础的浇工作程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浇筑的水平距离较长,施工人员需要在开始操作前,对两边的模板进行明确的标注,通过分层浇筑进行施工操作,并严格控制不同层段之间的浇筑距离,尽量控制间距范围为2~3m,这样可以充分保证土木工程中的各个细节施工到位。
4.6梁板浇筑
在梁板的浇筑过程需要充分考虑梁板的不同之后选择合适的浇筑方案。常见的梁板以及其对应的浇筑方法有:肋形楼板浇筑时,常用赶浆法,按照阶梯式分布对梁实施分层浇筑,当浇筑位置到达楼板时方可执行楼板的浇筑工作。浇筑过程中梁板的厚度不能大于虚铺厚度,同时要保证浇筑方向和振捣方向相同。开始振捣之前,要及时移动相关标志物,维持混凝土板的合理厚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梁板浇筑质量的影响因素。在振捣工作完成之后,需要用刮尺等工具对平面进行找平,保证混凝土表面足够的光滑。此外,在梁板的浇筑工作中,需要确认柱体或墙体浇筑已经完工一个半小时及以上,按照合理的施工工序有助于提升工程质量。
4.7关注金属部件的腐蚀问题
对于混凝土工程的中的金属部件腐蚀,最明显的是内部的钢筋材料,这些材料在空气中容易受到氧气和水分的腐蚀,从而影响钢筋材料本身的刚性和硬度等性能,对整个混凝土结构的工程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为更好地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常见的措施是在钢筋等材料外层镀一层防腐蚀的土层,从而将材料本身和外界环境隔绝,对于选购的钢筋材料,需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质量检查,发现不符合标准的材料严禁使用。
4.8重视混凝土的保养维修
大部分施工单位在浇筑完混凝土后,不注重混凝土后期的保养维护环节,导致混凝土抗裂性不断下降,产生裂缝等严重施工问题,影响整个施工过程的进度及质量,不能保证土木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因此,施工单位应安排具体的养护人员,遵循一定的保养维护标准,提高混凝土的养护效率。一般而言,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养护的时间要在二十八天以上,要做到持续养护,中间不能间断,才能保证混凝土最终的稳固。同时,养护人员要注重混凝土的喷雾环节,在混凝土施工完成的十二个小时内,应进行必要的洒水操作,但也要合理安排洒水量以及洒水频率,能够保证混凝土的表面足够湿润即可,避免过量的水,破环混凝土的结构。总之,只有不断对混凝土进行保养维修,才能确保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完整度。
结论
目前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广泛应用使我们不得不加强重视,要强化混凝土结构的性能需要从混凝土结构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做起,研究施工中的重难点并对其进行攻克或是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关注对提高建设工程的工程质量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运正.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9,26(1):150,152.
[2]蒋雪峰.浅析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J].全面腐蚀控制,2019,33(4):47-49.
[3]林波.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探究[J].智能城市,2019,5(15):164-165.
[4]冯菊根.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探折[J].住宅与房地产,2019(19):173.
[5]苗传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应用[J].智能城市,2019,5(16):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