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冯黎明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深刻的理解该学科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提升的意义,积极的重视起该学科的课堂教学,并大胆进行教学探索和教法创新,有效的把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高效施教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各项素养提升及全面发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本文基于自身的教学实际从多个方面入手探析如何创新多元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在丰富教学策略实施中帮助学生习得知识,提升能力素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学有效性  策略实施
        小学阶段是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关键养成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作用在此显得尤为重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对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注重对学生道德行为、思想价值及法治教育方面的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多元化教学方法有效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有助于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完美构建。
        一、合理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学校为培育学生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所有学科中占据了重要的引导载体地位,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但可塑性很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课前预习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具体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详细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在家长指导或小组互相督促中完成预习,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这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起来不吃力,遇到预习时的难点时也会集中有意注意认真听讲。
        比如,在教学《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时,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规则概念,懂得学校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学生熟悉课本内容之余,和小组的小伙伴一起研读《小学生守则》,收集你在学校看到的不文明现象或校园伙伴遵守规则的事例,在课堂上和小伙伴一起分享。这样,通过布置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规则意识,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同时,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教师还可以开展主题讨论会,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可以细化规则,制定制约制度,以此在规则约束中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约束和改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思维分散,部分学生预习后就觉得自己知识点全会了,容易导致课堂上走神不用心听讲,这时候更要考验教师的专业能力,如何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设计有趣引人注意的高效课堂教学是小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究的课题。
        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增强教学设计针对性
        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以及查阅参考资料总结出小学生年龄特点,如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不适应抽象思维思考、记忆效果差、想象能力发达、表露出独立愿望的同时又具有一定依赖性、对作业考试分数反应不激烈但在意教师评价、观察能力较弱,不能对接触到的事物做精细分析等。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按照教材顺序从头到尾对课本内容进行照本宣科,而应当把握学生在该年级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从学生的整体学习特点出发进行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结合教材内容循序渐进的深度安排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也应该考虑学生对陌生知识的接受程度,给学生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拉拉手,交朋友》学习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做名为小镜子,照一照的活动,每个学生站出来,其余学生充当镜子,轮流说该同学身上的优点与缺点。在游戏活动中,被镜子照的同学能够发现,自己认为自己身上的优点与缺点和其他同学认为的优点与缺点是存在出入的。在有一次活动过程中,小明认为自己的优点有活泼开朗这一项,但有好几个同学却认为小明有话多的缺点。原来是小明不仅在课下活泼好动主动与小朋友们聊天,在课堂中也会向其他小朋友说话,其他小朋友觉得被打扰到,小明却没有及时认识到自己对别的小朋友的干扰。

“小镜子,照一照”这一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使学生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小伙伴,还能够使学生增强观察自身与观察他人的能力。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特点相适应,符合学生学习的动态发展。
        三、创设有效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教材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促使学生能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作为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要能够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进行教学,通过利用学生既知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比如在教学《周末巧安排》一课时,我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周末都是怎么安排的,通过提前布置周末生活调查表,在课堂中以某位学生的周末故事为例导入新课,有效激发学生深入教材了解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情境、问题情境、多媒体情境等多种手段辅助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营造生活有趣的教学课堂。以教学《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国庆阅兵的场面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利用多媒体直观画面将国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拉近,让学生在趣味性地视频展示中呈现逼真情态,让学生内化爱国情怀。
        四、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小组合作教学是新课标理念中倡导的重要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通过学生的个性特点分组开展合作探究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以激发课堂的活力。在实践教学中,我通过组内合作交流,组外交换分享观点,组与组之间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小组合作中促进课堂教学高效开展。
        以教学《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为例,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国庆节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这节课主要由“新中国的生日”“认识国旗国歌国徽”“庆祝我们共同的节日”“调查身边的劳动者”四个部分组成,在每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比如,通过让学生分组收集革命小故事并派代表在讲台上演讲;分组了解国旗、国歌及国徽的背景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解读国家象征;分组调查身边的人(不同的职业)是怎样建设我们的国家,他们准备怎样庆祝国庆节,并拟定本组认为有意义的国庆节庆祝方案,在全班学生面前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过有意义,让学生举手表决哪种方案最佳。这样,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掌握并内化知识。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然要全面的提升对该学科的重视力度,积极的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法使用,针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有创新的教学策略,通过合理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增强教学设计针对性;创设有效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教材;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等手段鼓励学生参与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在积极探析知识内涵的过程中获得能力与思维情感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邹德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浅谈[J].才智,2017(22):64.
        [2]张雷鸣.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7(11):71-72.
        [3]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06):49+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