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得到强化的今天,越来越引起学界和社会上的广泛重视。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美育教学,将美育渗透到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启发,完善自我人格,在心理和思想方面获得升华,不仅是由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的,也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教学;美育渗透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积累知识的时期,人格和心理思想都不成熟,可塑性比较强。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这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了前提条件:
一、通过眼睛,发现美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美育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善于从课本中发现美。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直觉感知,通过眼睛观察,使事物的美更加形象、具体,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不仅图画精美,而且种类丰富。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学生能在具体的图画中发现小动物的可爱和大自然的美。
二、用心聆听,感受美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语言都十分优美、生动,这些文字,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聆听,得到美的启发。教师既可以通过声情并茂、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美和意境美,也可以让学生聆听录音资料,感受美。
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时,教师可以录制自然中微风、清晨树林间布谷鸟的叫声、夏天池塘里青蛙的叫声等,与课本内容相呼应,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声音的美妙和动听。
三、情感朗读,欣赏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朗读课文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很多语文篇章要求学生整段甚至全篇背诵。那么如何才能熟读成诵?我们经常见到的方法是大声朗读。通过大声朗读,不仅让学生熟知了课文内容,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体味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将课文中的情感表现得琳琳尽致,带给学生美的情感和体验。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侵略者的仇恨,对圆明园这一曾经代表了中国古代辉煌建筑成就的骄傲和自豪,教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以读激情。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估量、损失、销毁、灰烬”等词语,以此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四、启发表达,创造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是小学语文美育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语境,通过口语表达,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口语交际的内容,是现成的说话训练材料。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口语表达的方式将学生内心中的想象和情感表达出来,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的升华。
例如,在教学《找春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巧设提问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春天在哪里?你在哪里能找到春天?你最喜欢哪里的春天?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地方?学生一听这个问题,立刻来了兴致,兴致勃勃地举手回答说: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的说最喜欢北京的春天。最喜欢春天里开满鲜花的校园等等。通过问题,启发了学生发现春天和春天的美好。
例如,在教学《蜘蛛开店》这篇课文时,当教师读错“蜘蛛”这两个字时,李乐乐同学会怎么想,怎么做?同学们又会怎么想?怎么做?语文教师会怎么想?怎么做?通过设计层层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人物的内心。例如,在教学《青蛙卖泥塘》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青蛙在给自己的泥塘撒了草籽引来泉水后,它有没有把自己的泥塘卖出去?青蛙听了其他小动物的建议后,它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小动物们不把泥塘买下来呢?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青蛙是如何改进泥塘的建设的。
五、经典阅读,感知美
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对历朝历代、各种题材和体裁的作品都要有所涉猎,仅靠有限的教材文本显然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教师要将目光放到课外,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文学作品,将学生课堂所学和课外积累结合起来,将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对美的感受和领悟运用到阅读经典中去。教师可以组织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上交流读书的体会,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例如,教学完《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以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课下阅读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并在活动课上让学生围绕“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今天过时了吗?”这一主题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总之,将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开展美育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审美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通过创设审美情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提高美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珊珊.“美”,流淌在小学语文课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71-72.
[2]李雪,夏茂林.教材插图在美育中的运用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6(05):82-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