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滨江景观设计要点探究 ——以南充市顺庆区嘉陵江滨江公园为例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陆杨
[导读] 中心城区的滨江景观公园是城市与自然深度融合的中央公园,是滨江城市重点打造的形象名片
        摘要:中心城区的滨江景观公园是城市与自然深度融合的中央公园,是滨江城市重点打造的形象名片。怎样才能使滨江景观为市民提供亲近舒适的自然环境的同时,又为城市的文化传承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最大的贡献。文章主要从绿化提升改造与城市地域文化传承等多角度,剖析景观设计要点,阐述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关键词:滨江景观、绿化提升、文化传承

0 引言
        城市河道是孕育城市文明的摇篮,是城市繁荣和文明发展的载体,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不再仅局限于防洪排涝,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成为两个最重要的诉求点。地域是自然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反映出人们对时空、人类活动因素、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综合认识[1]。因为景观存在地域性差别,避免了千人一面的乏味,使这个世界丰富多彩。本地树种的选择、本地气候的参考、本地文化的传承等都需有地域性策略的应对。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环境中的文化形态,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2]。地域文化应包括民俗传统、经济体系、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及社会组织等[3]。有学者认为地域文化是历史概念,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特征来源于一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文化沿袭[4]。如果说有形的硬质绿化景观是公园的本体,那么地域文化就是存在于其中的精神内核,使一目了然的景观更加富有内涵并熠熠生辉。

1 总体设计原则
1.1改造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与自然平衡的基础上,在继承原有价值原则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天然的景观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使其具有高雅的艺术观赏价值之外,体现人与天然的有机融合。
1.2多样性的塑造
1)使用功能:包括大型活动、游玩互动、休闲漫步、健身康乐、亲子活动等。
2)空间氛围:一般而言场所都会具有一种特性或气氛,如庄重大气、开敞壮阔、清新自然、活泼生趣等。
3)绿化效果:包括植物品种的多样选择、四季效果变化、视觉层次变化。
4)感官体验:不同尺度、形状的场地空间;长廊立面木条格栅被光照形成独特规律的光影效果;夜晚各种亮化灯光营造适宜多变的照明效果;形成了多种视觉感受。花岗岩的座凳、江岸边的卵石、休闲廊架的金属立柱、长廊的防腐木格栅、堤岸上的绿树成荫、堤坝下的绿草茵茵、嘉陵江的江水潺潺,组成了多种触觉感受。微风拂叶的沙沙声、鸟鸣蝉叫声、户外音箱提供背景音乐,组成了多种听觉感受。多种开花的木本与草本植物散发的芳香,组成了多种嗅觉感受。这一切的目不暇接、悦耳动听、沁人心脾,给游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1.3经济原则
1)土方平衡:珍惜利用用地内土地资源,填挖方量尽量保持平衡,减少外运,实现土方用地内平衡,以节省造价。
2)土建材料选择:因地制宜选择当地资源丰富、运用较多的景观材料。
3)植物品种选择:景观绿化根据不同年限防洪标准的水位,选择不同程度耐水湿的植物,以适应季节性水位涨落,降低前期建设成本及后期养护费用,实现滨河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1.4生态原则
1)水质净化:利用层次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消除、转化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和杂质,达到净化水体的功能。
2)种植根系发达的水生、耐水湿植物或草坪护坡等形式,或在自然式坡地护岸铺设绿化保护毯,有效保护河岸,达到防止水土流失作用。自然式绿化坡地水岸坡脚处采用纯天然材料-杉木桩护角。
3)沿街绿化:在滨江大道一侧选择种植具有减噪、防尘、吸收废气等功能性较强的植物品种,降低热导效应,有效地提高空气质量。
1.5加强人与水的互动
        合理设计驳岸空间,通过亲水平台、亲水台阶、游泳区域、强化滨水空间的
亲水性、趣味性及观赏性。使江水即可远观也可近玩。
1.6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文化传承与输出使南充在历史进程与社会发展中形成了独特文化底蕴。加强人文景观的挖掘和塑造,这是历史的记录、是艺术的创作、是精神的颂扬。从特定的环境与空间中产生景观特质呼应,强化了滨江公园人文景观价值,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加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 项目背景简介
2.1 公园区位
        公园位于南充市中心城区,顺庆区沿江地带。东临嘉陵江与高坪区隔江相望,西邻2017年竣工的西沿江快速干道-滨江大道、北起上中坝大桥、南至桓子河大桥。从市域范围看滨江公园北接嘉陵江上游沿江带,南连嘉陵区滨江带,东望高坪区滨江带,是南充滨江景观轴线上最核心的一个环节,位置十分重要。
2.2 建设规模
        整合沿江带状地块,形成全长约4.1公里滨江公园,最宽处130米,最窄处10米左右,总面积30.36公顷。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
2.3 遗留问题
        1)从南至北,整体沿江景点分散,缺少科学规律的串联。
        2)原址景观风格老旧落后,不能满足当代审美标准。
        3)基础设施陈旧年久失修,娱乐、休息设施数量不足。
        4)植物生长多年,疏于养护,局部杂乱,局部残缺。
        5)地域文化挖掘不充分,没有完全展现南充的历史风貌与时代风采。
2.4 水系情况
        南充位于嘉陵江中游,公园江段水面开阔,江面平均宽度在450米左右,中上游流域无密集工业区,水质清澈,渔业资源丰富,适宜开展垂钓、游泳等亲水活动。南充段水位季节性涨落明显,沿江大堤采用50年一遇标准,枯水期水位为263米。
2.5 地域文化
        要充分挖掘并理清当地的历史文化脉络与市民文化特色,将其转译为景观语言写入景观设计中。
2.6 功能需求
        滨江大道以西以居住用地为主,众多近期建成的现代高端小区沿江而立,沿江视野开阔,景观资源优越,是市中心不可多得的高品质居住区域。滨江公园可以满足市民节假日出游需求,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游泳的场所。
2.7 公园定位
        满足市民公共生活之余的健体康乐,游览小憩的需求,生态环保同时又体现精神文明的大型城市滨江景观工程。



3 分区设计及现状改造
依据不同阶段地形空间形式,全线由北到南分为六个分区
3.1 分区一(上中坝大桥—果城路)
        起点位于上中坝大桥北侧,此处有重要的历史遗迹龙王井,位于桥北侧堤坝石阶旁视野极好的的中层观景平台,在原址上重新打造,更好地与周围环境协调融合。依地势高差,按照不同功能设置三层空间,大桥从上方跨过,既遮阳挡雨,又形成了独特立体位置关系。三层空间向南延伸依次形成三条游线,堤坝上的绿道、堤坝坡脚的上层人行通道和近水岸的下层人行通道。水岸原址为漫长的500米长缓降台阶缓缓落入水中,一直延伸至分区二边界处的海事码头。加以整修翻新,这里便是南充开展全民游泳运动的天然场地。本段嘉陵江大堤为陡坡高落差,地势由堤顶陡降到堤角处又缓缓落入水中,从高度和宽度上都展现出了大尺度大空间体量关系。
3.2 分区二(果城路—什字下街)
        起始于海事码头,上中下三层通道继续向南延伸。上层绿道边保留了大量原有大乔木,高绿量提供阴凉树荫,可以在堤上更从容眺望观赏江面与对岸。中层通道沿线的原侧壁长廊改造为浴室和月光文化长廊,更高质量更充分地利用了这种特殊结构形式,为游泳者提供换衣间与淋浴设施,月光文化长廊宣传展示南充地域文化。沿线还有义渡碑历史遗迹,对杯体做了必要的保护,对周围环境做了艺术再创作。下层通道连接至分区三的滨水游步道,由堤下硬质台阶进入更自然生态的亲水环境。
3.3 分区三(什字下街—白塔大桥)
        本区为滨江公园北边主要景区,东西宽度逐渐变宽,形成舒缓的坡度和更大的空间做绿植美化。同样分为上中下三层空间,上层堤顶空间优化改造老旧设施场地,沿堤顶绿道与市政人行道之间,形成更现代美观风格的更实用的休闲场地。中层为填方堆土形成的大面积连续场地,通过波浪形轮廓形成四个圆形场地,包括阳光音乐广场与纤夫雕塑广场等,在狭长的滨江带为附近市民提供难得的大型互动空间,丰富市民文化活动。每个场地下层设置亲水平台,由一条滨水游步道串联。这样形成三层不同高度丰富的空间体验。
3.4 分区四(白塔大桥—下中坝大桥)
        本区东西宽度最狭窄,仅有堤顶空间,白塔大桥向南堤下地形逐渐收窄至消失,大堤直接陡降入水中。堤顶原始林增设多处林下休息空间。
3.5 分区五(下中坝大桥—嘉舟丽港酒店)
        下中坝大桥位于本区内,大部分面积为桥下空间,因地制宜,通过大面积硬质铺装形成市民活动场地。
3.6 分区六(嘉舟丽港酒店—桓子河大桥)
        本区为滨江公园南边主要景区,紧邻北边堤坝内的现状南门坝生态公园,堪称南充城市绿肺,生态环境资源优越,是重点打造的区域。主要分为堤上与堤下部分,堤上背靠现状南门坝生态公园茂密林木,面向开阔的江面,凭栏远眺,一览无余,令人心情舒爽愉悦。主要景点抗战到底广场位于堤顶内侧,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背靠葱郁密林,面向奔流大江,展现了不忘历史、继往开来的豪迈之气。

4 绿化设计策略
4.1 良好的成规模的现状群落的保留
        用地范围内原植物品种丰富且长势良好;局部群落及品种因年代较久出现退化现象;本次设计以保留现状良好树种及合理绿化空间为前提,结合滨江硬质场地改造进行现有绿化基础上的树种及绿化空间优化提升。
4.2 植物季相效果变化
        现有植物品种丰富,春夏秋冬四季季相特征明显,且季相特色分布合理,植物品种上不需要做大的调整,局部重点区域结合方案设计重点打造。春季突出“花”特征,夏季突出“叶”“花”特征,秋季突出“香花”“彩叶”“彩果”特征,冬季突出“常青”特征。
4.3 观江界面空间开合度设计
        对现状大堤观江界面空间开合分析,现有植物空间郁闭度较高,部分品种栽植间距过密,导致沿滨江路一侧向嘉陵江方向的视线通透性不足。开敞界面主要放置在硬质观景场地,结合休憩设施布置高分支点色叶乔木,不设中层,地被以草坪为主。半开敞界面以遮荫乔木结合开花及色叶灌木组成自然式搭配群落,增加节点入口的植物观赏性。密闭界面以保留现状绿化为主,坝下补植落羽杉,乔木前点缀花灌木前景,行程前后高矮错落的景色。总结得出,根据景观观赏需求进行植物空间开合分析,合理布局开敞,半开敞,闭合绿化空间以形成开合有序的绿化空间分布关系,同时考虑江对岸望向滨江公园的绿化天际线关系,结合现状绿化空间开合状态对现有空间绿化进行疏枝,间隔移植,整体移植以及补植处理方案。
4.4 各界面绿化种植设计策略
        由滨江大道到嘉陵江排列着三条绿化界面
        1)城市街道绿化界面,打造简洁,现代,通透的城市界面。
上木:保留为主,疏伐过密群落,广场节点内增加季相特征明显乔木。
中层:沿街线性绿带内不种中层,打开人行通道内视线。
地被:沿街增加线状色带,营造简洁规则具有现代感的城市界面。
        2)坝上绿道绿化界面,打造视线通透,主题鲜明的坝上观江活动空间界面。
      上木:结合硬质场地满足观江需求,移除过密遮挡观江视线上木群落,打造滨江榕荫绿廊的主题空间。
       中层:坝下滩涂绿带内不种中层,打开观江视线通廊。
       地被:坝下滩涂内重点打造生态地被特色,营造荻芦浅水,杉水映城的主题空间。

5 结语
南充市顺庆区嘉陵江滨江公园作为中心城区的滨江景观,不但在特殊地形环
境上做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而且在原状植被基础上对滨江绿化做了更深入的
优化提升,并且在城市地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上更是下足了功夫,加强了南充
精神“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大志笃信,至诚无息”的塑造,也为构建山水田
园城市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朱建宁,马会岭.立足自我、因地制宜,营造地域性园林景观[J].风景园林,
2004(55):52-55.
[2] 林楚燕.郊野公园的地域性研究——以深圳郊野公园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3] 刘慧.地域文化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研宄[D].沈阳: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
[4] 吴良镛.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