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持续改进护理模式在大隐静脉曲张术后病人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一科近2年收治的200例大隐静脉曲张术后病人为研究对象,将病人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实施持续改进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病人的疼痛及舒适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持续改进护理模式可显著改善大隐静脉曲张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病人舒适度,值得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术后 持续改进护理模式 生活质量
大隐静脉曲张在腿上表现为弯弯曲曲的、高出皮肤表面的、如同蚯蚓状突起,这些曲张血管在站立时更为明显,而在平躺时会消失。通过对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抽剥加曲张分支静脉剥脱的外科手术或硬化、射频、激光的介入手术,将曲张的血管闭合,有助于大隐静脉曲张的恢复。采取全面、持续改进式护理对于大隐静脉曲张术后病人尤为重要。本文拟通过在大隐静脉曲张术后病人中应用持续改进护理模式,探究持续改进护理模式在大隐静脉曲张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现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至2019年我科收治的200例大隐静脉曲张术后病人为研究对象,抛硬币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病人100例,其中男36例,女64例,平均年龄(43.5±6.1)岁。实验组100例,其中男38例,女62例,平均年龄(42.4±5.7)岁。所有病人合并冠心病16例,合并2型糖尿病8例,合并高血压13例,病例选取条件:(1)配合医护人员工作,能完全按照持续改进护理模式措施进行配合;(2)无严重心肺及肝肾功能异常。排除标准:不配合病人。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加强巡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关注病人饮食及二便变化,保持适当运动等。实验组实施持续改进护理模式,内容如下:第一,观察病人临床症状及询问等方式评估发病原因,制定病人的详细护理方案,并不断改进;第二,生命体征监测及疼痛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每4小时记录一次。告知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如有异常,随时告知值班医师;详细量化疼痛评分,对症处理;第三,严格控制早期活动。选择清淡且营养丰富的食物;第四,注意病人血常规及离子变化,随时配合医生做好医嘱调整;第五,为保证病房清洁,每天应进行2次病房消毒和通风,嘱病人避免重体力劳动,注意保持充足睡眠,冬天注意保暖及预防冷空气的直接刺激;第六,系统化持续改进护理措施,每周进行整改,并将整改后的措施继续应用于护理。第七,与病人详细沟通,对术后出现的疼痛等症状详细解释并作出“话疗”服务。
1.3 评价标准
运用我科自制的舒适度状况量表评价病人的生活质量,内容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等4个维度共计28项,采用LikertScale1~4评分法进行,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舒适度越高。采用疼痛评分量化记录病人的疼痛指数。
1.4 统计学分析
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病人术后疼痛评分为(3.35±1.42),对照组为(5.49±2.18),两组比较,P值小于0.01,实验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评分分别为(86.25±7.50)、(74.91±10.32)、(80.10±13.73),对照组为(52.71±9.33)、(51.02±10.10)、(70.36±9.77),两组比较,P值均小于0.01,实验组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大隐静脉曲张是人体静脉系统中常见的外科疾病,多发生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的人群中。VVLE发病较为隐匿,早期可仅有下肢酸胀感与钝痛感,久站后加重且平卧位时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下肢静脉隆起、迂曲而使外观呈蚯蚓状;伴随局部皮肤脱屑、瘙痒、色素沉着,乃至截肢。治疗方法有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EVLT)、射频消融、抽剥术等其中。术后常见并发症为出血、皮肤感觉减退,疼痛等。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成为控制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护理持续改进和临床医疗质量息息相关,涉及过程改进、持续改进及预防性改进,是科学的临床护理理念,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控,不断改善和优化护理内容,提升护理质量。对大隐静脉曲张术后病人实施持续改进护理,通过及时发现问题以及时对病人行为进行纠正、改进,对改善病情及促进健康行为形成有积极作用。在本此研究中,实验组疼痛评分及舒适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证实了持续改进护理模式可显著改善大隐静脉曲张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病人舒适度。可以看出持续改进护理模式有助于术后病人形成持续的健康行为。原因在于:(1)持续改进护理中通过强化随访干预,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准确掌握病人病情变化及自我护理开展情况,早期发现和解决病人出院后问题;(2)持续改进护理中的饮食、运动、心理指导及健康教育,能够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提高病人对疾病认知,树立治疗信心,从而主动保持健康行为。
持续改进护理模式植根于常规基础护理,并且容易形成系统化模式。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护理人员组建护理小分队。针对病人住院期间出现的所有问题,灵活、系统化的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护理经验,从而总结出一套标准化护理操作流程。通过这一系列操作,实现了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保障了护理工作的有据可依、有证可循。
参考文献
1.史晓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6,9(7):650-653.
2.张旭,周小兰.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护理质量控制及持续改进中的效果观察[J].心理月刊,2020,15(06):45-47.
3.齐丽红,杨永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2):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