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路基利用及新建路基地基处理的定量分析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杨华保
[导读] 摘要:旧路改建、道路升级等项目,经常碰到老路路基以及新建路基共存的情况,对于老路路基,一般定性的认为路基已经运营了一段时间,路基已有一定的沉降,可以直接利用,新建路基即按实际的地质情况进行处理。
        广州市公用事业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广州  510640
        摘要:旧路改建、道路升级等项目,经常碰到老路路基以及新建路基共存的情况,对于老路路基,一般定性的认为路基已经运营了一段时间,路基已有一定的沉降,可以直接利用,新建路基即按实际的地质情况进行处理。本文通过对工程实例中老路路基和新建路基的稳定性、沉降量计算分析,以分析结果判断老路路基的可利用性,并对新建路基进行地基处理,使设计方案更加贴合实际,从而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
        关键词:软土;稳定性;沉降;搅拌桩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广东茂名市滨海新区,规划为城市支路,道路全长约650米,设计速度为30km/h,双向2车道,断面总宽15米,其中车行道宽8米,两侧各预留3.5米的人行道宽度(暂不实施人行道路面,按土路肩考虑),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10年。根据规划线位,路线约有250米与现有的安置房项目进场施工便道基本重合,便道两侧为已施工平整后的场地,其余路线从低洼农田、鱼塘穿过,需要新建路基,路基一般高度为1.3~4米。根据调查可知,施工便道建设约有一年多,主要为本片区建设项目的施工车辆通行使用,便道填筑前未对原地基进行处理,仅在原有农田清表后直接填筑素土,填筑高度约2米左右。
        2、地质情况
        根据本项目的勘察资料,路线两侧以农田、鱼塘为主等,地形较平坦,现有道路和河涌堤岸一般高于自然地面1.00~3.00m。场地范围内沿线均分布厚层的淤泥、淤泥质土、粉质粘土,原始上部地层土质软弱,地层分布不均匀。
        根据本次勘察的原位测试结果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本项目主要不良土层为淤泥,其主要特征为: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强度低,具有如下工程性质:
        1)触变性:当原状土受到扰动后,破坏了结构连接,降低了土的强度或很快地使土变成稀释状态,易产生侧向滑动、沉降及基底形变等现象。
        2)流变性:软土除排水固结引起变形外,在剪应力的作用下还会发生缓慢而长期的剪切变形,对建筑地基的沉降及地基稳定性均有不利影响。
        3)高压缩性:淤泥属高压缩性土,极易因其体积的压缩而导致地面和建(构)筑物的沉降。
        4)低透水性:因其含水量高,对地基排水固结不利,不仅影响地基强度,同时延长了地基趋于稳定的沉降时间。
        5)低强度和不均匀性:软土分布区地基强度很低,且极易出现不均匀沉降。
        具体各土层技术参数统计见表1:
        表1 主要土层技术参数
       
        3、软土路基处治方案
        软土路基处治包括稳定性处治及沉降处治,根据规范及设计要求,城市支路容许工后沉降不得大于0.5m,稳定安全系数不小于1.1(不考虑固结),因此需要计算在不进行地基处理时路基的稳定性及沉降量,以确定是否需要对原地基进行处理。本次计算采用理正岩土软件计算,主要计算方法及基本假定如下:
        沉降计算:采用经验系数法,沉降修正系数:取1.4,主沉降采用压缩系数法,加固区沉降计算采用复合压缩模量法,压缩层厚度判断应力比= 10%,分层厚度为0.5m;
        稳定计算方法:有效固结应力法;
        路面竣工后超载:路面竣工后行车荷载取15kPa(满布于车行道范围)
        地下水位取原地面以下0.5m;
        路基施工工期2个月,工后沉降基准期为10年。
        3.1 非处理情况下路基的稳定性及沉降量计算
        为了研究老路路基与新建路基在稳定性与沉降量的差异性,本次取施工便道段与新建路基段典型路基断面进行计算对比,根据道路纵断面设计,施工便道段原来已经填土约2米,本次设计尚需加高约1.4米, 新建路基段填高约3.0米,路堤坡比均为1:1.5。根据地质资料显示,施工便道范围典型地质情况由上而下依次为1.9米的素填土(上层为0.3的石粉路面)、21.8米淤泥、11.6粉质黏土;新建路基段典型地质情况由上而下依次为0.3米素填土、21.8米淤泥、11.6米粉质黏土。具体计算横断面如图1所示:
       
        图1 路基计算断面图
        表2 非处理路基计算结果汇总表
       
        计算结果汇总见表2,由计算结果可知,施工便道路段稳定性及工后沉降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可以直接利用;而新建路基段稳定性及沉降量均不满足规范要求,需要对地基处理。
        3.2 新建路基的地基处理方案
        目前地基深度处理有粉喷桩、水泥搅拌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法、预压法、砂石桩法、排水固结法等方法,由于本项目施工工期紧,结合周边建设道路软基处理的成功经验,本次设计拟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地基处理,桩长一般不大于15米,搅拌桩桩距为1.4米,桩径为0.5m,桩顶设置50cm碎石垫层,垫层中部满铺土工格栅,搅拌桩设计参数要求如下:
        水泥搅拌桩90d龄期的抗压强度不小于1.6Mpa;
        抗剪强度取取抗压强度一半即不小于0.8Mpa;
        桩体压缩模量取100Mpa;
        处理深度根据按8、11、15米进行处理,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处理深度计算结果汇总表
       
        由上表计算结果可知,搅拌桩加固深度在8~15米均满足设计要求,但采用11米桩长处理后工后沉降与老路路基的沉降相差最小,为了减小老路路基与新建路基的纵向沉降差,本次方案采用11m长的搅拌桩方案,并同时于新老路基结合部处设置纵向的土工格栅进行搭接。
        4、结语
        由本文可知,便道填筑后路基土自重以及施工车辆附加的压力,使便道路基有一定的压实度,事实上形成了人工硬壳层,能够承担、扩散一部分外部荷载,同时也起到了堆载预压的效果,即便下层为软弱土层,在路基增加高度不大的情况下,不需要对下层软弱土层进行深层处理,可以直接利用。在新老路基结合位置,建议通过对不同的加固深度计算比较,采取最佳的处理深度保证新老路基纵向的沉降差最小,并设置土工合成材料以避免路基出现横向开裂,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CJJ_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2] CJJ 194-2013,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3] JTG D30-201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4] 15MR301,城市道路—软土地基处理
        [5] JTGT D31-02-2013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