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输配电与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技术探讨 张永佳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电力设备》2020年第5期   作者:张永佳1 刘国凤2 滕翔2
[导读] 摘要: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1.日照市光明电力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日照  276800;2.日照阳光合源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日照  276800)
        摘要: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已融入到输配电和用电工程自动化之中,成功提升输电配电的传输效率,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由于该项目起步较晚且相关经验不足,在输配电与用电工程自动化发展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国家应大力推动配电和用电自动化,使电力传输更为经济、有效。
        关键词:输配电;用电工程;自动化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的电力输配电与用电自动化也在不断提升和革新。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的逐年上升,这项技术在电力行业迎来了更为广泛的施展空间。但是,结合当前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我国用电工程自动化仍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所以该技术在目前来说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研究电力工程输配电与用电自动化运行,就实际存在的弊端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保证电能供应的充足和稳定,推动行业的建设。
        1我国电力工程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1电力输配工作缺乏尖端技术
        尽管这些年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电力输配电工程有了非常大的进展,无论是输电还是变电都已经达到掌握领域的最高层次,不过总的来说相对于欧美国家我们对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的研究仍然处在启蒙阶段,缺乏尖端输配电技术使得电力企业的供电无法达到深层发展,尤其一些用电精密机械还需要从外观进口,否则仅凭国内工业制造业的产出还不能满足中国庞大的用电需求。
        1.2缺乏科学管理体系
        电力工程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体制,国家电网属于国有企业,各项环节受国家规章制度约束,从总体大框架上看制度无可挑剔,但是输配电过程是工人操作的过程,在很多细化的实际作业中没有非常有效的管理体制约束。甚至有地方领导仍有计划经济的残留思想,从长远看,不利于电力企业的人才管理和物资分配。
        1.3电力输配工作中出现严重的电能损耗现象
        “节能环保”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普遍共识,但在电力的输配过程中依然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程度不一的电能损耗现象。具体来说,用电设备长期处于工作状态而疏于保养,在一定状态下就会造成电能的损耗甚至是过耗。而技术研发的缺失,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无法采取更加科学高效的策略,也会造成电能的浪费。电能损耗已经逐渐成为电力企业工作的重要关注内容,这不仅关系到自动化技术的优势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更影响着电力企业生存的根基。
        1.4客观因素导致的突发状况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的出现,给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输配电设备来说,近年我国南方地区的持续高温使用电负荷逐年上升,用电量需求的一再攀升,对输配电工作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举例来说,高温状态,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容易加快线路的老化,在部分地区因为维护保养措施不当甚至引发过诸如较严重的用电事故。恶劣的气候条件往往伴随着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甚至是威胁,这也是电力工程输配电与用电工程自动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严峻挑战。
        2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有效措施
        2.1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
        电力工程输配电与用电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受到管理理念的影响,因此为改变这种现象,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管理理念的转变,提高电力人员的管理能力。我国市场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要求电力企业的发展必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保持一致,突破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束缚,转变管理思想,实现观念创新。

电力企业在电力工程输配电与用电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中,要以电力需求为导向,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引进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在技术的应用中,加强技术管理,保证技术应用的实际效果,实现电力自动化技术的科学管理,逐步完善电力系统的功能,加快推进输配电与用电工程的智能化发展。
        2.2自动化技术的合理引进
        电力工程输配电与用电工程的发展中,自动化技术是关键,因此,电力企业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实现电力企业的创新与改革。自动化技术的合理利用能够为输配电与电力工程提供重要的技术条件,保持供配电的高效与稳定。另外,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其具备一定的技术研究条件,要积极进行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的研究,比如加强技术研究的资金与设备、人才等的投入,积极借鉴最为先进的技术成果,将先进技术加以分析与研究,实现技术创新。
        2.3电能损耗有效解决方法
        调查可知,现阶段46%左右的电能损耗是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当产生的,实现对电能损耗的掌控要求电力企业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企业应重视输配电与用电工程自动化操作的严谨性,敦促员工认真学习,保证其严格依照相关要求实施操作。
        2.4强化用电高峰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每逢用电高峰对电力输配都是极大的考验,电力企业领导层要有充分的认识,对当前地市每年用电高峰的参数进行总结,以此为基础对今年的用电情况进行预设,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同时,鼓励研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工作人员在高峰用电期间需认真记录各项数据,为明年后年用电高峰的提前预设提供可靠支持。
        2.5引入先进的自动化专业技术
        鉴于我国目前针对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的局限性,需要拓展思路不断借鉴发达国家的新理论与新成就,针对目前我们的薄弱环节取经学习,譬如远程控制方面,我们在主计算机的调配与控制上还没能达到欧美国家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这类问题出发交流学习呢,在学习之后依据我国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创新自动化专业技术,使其更好的适用于输配电网及相关设备中。
        2.6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降低电能的损耗
        分析我国电力领域输配电工作当下存在的问题,发现引起电能损耗的原因中接近一半都是施工人员的操作不当。输配电自动化涉及的技术层面较为广泛且技术含量高,因此,能够熟练运用各项技术,实现操控高效的技术人才是优秀电力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应当结合输配电自动化建设发展所需,有科学的评估标准。不但如此,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企业也要加强对人才建设的投入,强化操作人员对技术新层面的学习和认知,结合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组建与企业发展理念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产业链,为电力工程输配电和用电工程的自动化运行体系构建良性循环的机制。
        结语
        近年来,随着电力需求的增加,电力系统承受更大的供配电压力,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电力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尤其是自动化技术在输配电与用电工程中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技术限制,有效保障了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全面的电力服务,提高了电力服务质量,促进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 琛.BIM技术在电力工程造价中的应用推广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27):53-57.
        [2]侯学良,李彦青,刘 凯.基于战略联盟的电力工程EPC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6,32(7):11-16.
        [3]王道祥.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探究[J].低碳世界,2016,(19):55-56.
        [4]秋向飞,余 勇.PDCA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6,32(5):12-15.
        [5]储神记.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低碳世界,2016,(1):28-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