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月4期   作者:唐立平
[导读]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都达到了突飞猛进的飞速发展。
        摘要: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都达到了突飞猛进的飞速发展。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是二十一世纪的标志性特征,在新课改的理论支撑下,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教学工具之一。小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结合小学科学教育的人文性、活动性与综合性,教师需要拓展资源获取渠道,收集更多的教学信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眼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结合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科学教材的基本特点,简要探析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教学;应用现状;对策
         引言
         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学科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和完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奠定小学生科学学习基础,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1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1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有待提高
         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化专职科学教师。小学科学课程涉及物质、生命、地球和宇宙等领域,对教师的学科素养要求较高,但是在学校专业教师比较欠缺,多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这部分教师参与培训或观摩学习的机会很少,导致他们不重视该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安于现状,缺乏应有的教育激情。同时,这些教师科学素养“先天不足”,对教育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有效地开展科学教学。
         1.2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单一
         信息技术并不等价于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只是信息技术的一种形式。这是很多教师产生误解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单一的应用形式会使学生的新鲜度降低,反而影响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学习,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却仍然是整堂教育课的主导者。实质上,信息技术的应用涉及到许多方面。最基础的利用网络查询资料也属于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除此之外,利用多媒体学习远程课程、翻转课堂等都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表现。目前,信息技术的强大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也没有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尤其对科学学科而言,不同形式的资源更有助于学生获得与科学相关的大量内容。因此,教师的教育方法、设计方法成为了现阶段的另一个问题。
         2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更新教育观念并改变教学方式
         课程目标改革之后,教师需要将每一个目标落到实处,并意识到教材仅仅是教育学生的工具,要学会使用教材。另外,教师要加强“用教材”的意识。只有深入挖掘教材,才能将教学目标与科学探究融合在一起。小学科学里的许多知识点都是值得深入挖掘与扩展的。这一点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在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中“认识船”这一节课时,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通过网络查阅与船相关的资料,包括船的历史、船的种类等等,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来设计船的形状。学生们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应用在不同场合的船只。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由此可知,多媒体教学不单单仅有课件一种形式。教师应该拓展多个渠道进行教学。
         2.2丰富感知及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促进科学知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将抽象、枯燥的知识理论以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不仅化繁为简,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长对知识的记忆时间。

“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科目的兴趣。”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发自内心、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并能在课堂中保持较长、较高的注意力。在这一教学理论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形式,利用多媒体开展情境创设,以音像图形等方式引领学生的视听感受,让学生获得真实可信的感知印象,从而明确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教师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投影技术,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动画图,让学生对我们生活的地球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同时通过对宇宙、地球、太阳系等相关知识的了解,探析昼夜、四季交替的奥秘。
         2.3科学实践并培养合作探究
         实验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科学教学大多是生活中能直观感受到的自然生活现象,如风雨雷电、花草树木、河流山川或者电磁能源、蒸汽浮力等等。科学涉及到生活所有细节的基本原理和物质组成,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对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基本的知识技能和常规实验操作能力。受到小学生学习水平的限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组合作交流,通过人机互动的模式,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因人制宜、集思广益,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性。比如在《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实际培养一种植物,并通过建立微信群的方式,交流自己的“种植”经验,分享自己栽种植物的图片和日常变化。以“实验+互动”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能力与交流能力。
         2.4理解实验现象
         小学科学教学中会涉及很多实验课程,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入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知识。小学课堂教学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将实验内容生动地展示出来,信息技术的融入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实验现象、实验理论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掌握得更加牢固。如在“天体运动与部分自然现象的形成”一课教学时,教师需要借助实验室及专业的设备才能够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但这些实验对小学生的学习作用并不明显。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理解实验内容,提升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用计算机设备,将实验内容制作成动画,教师在课上利用动画进行实验讲解,动画能够将天体运动与自然现象的发生原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反复播放,巩固学生学习。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利用计算机设备进行实验模拟,可以助力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保障实验教学实效。
         2.5利用信息技术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想象、理解、记忆、应用等整个学习过程中,多媒体信息技术可进一步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效果的作用。如六年级《科学》下册《日食和月食》一课的教学中,如果直接让学生去模拟日食的发生,学生在没有直观认识的情况下,会有一种老虎吃刺猬,无从下手的感觉,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用课件先模拟演示一次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运动方式和其影子的变化之后,再让学生利用灯泡、篮球、乒乓球进行模拟实验,学生就会很快的再现日食的发生,并总结出成因,使学生经历了一次观察、实验、总结的科学探究和认过程。
         结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有效结合,能将学生在传统教育方式中无法理解的内容借助信息技术更加直观而形象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轻易便能掌握。同时,这也让科学课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科学化,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师一定要能把握好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使其更好地为学生的优质学习服务,从而有效拓宽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科学学习内容。
         参考文献
         [1]郭万海.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探究[J].青苹果,2017(10):97.
         [2]张强,王振飞.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小学教育,2017(4):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