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如何基于一个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研究-以统编教材《老王》一文教学研究为例,介绍了我的教学研究过程,认为教学研究可以分为四个基本步骤:确定教学研究的一个教学内容;从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第一次研究;从教材和课标及名师课例三个方面寻找问题的答案展开第二次研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及设计教学方案展开第三次研究。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教学研究 ; 课堂教学 ;
人教版和统编版都编选了杨绛的名篇《老王》一文。“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这一重点内容,人教版采用改写的方法来让学生探究。那么,在部编教材的背景下能不能沿用这个方法来教学,我对这个内容开展了教学研究活动。
一 凭借经验,拟定研究的问题
对“统编教材背景下如何教《老王》”这个教学内容,到底研究什么呢?经过第一次研究,除了最开始发现的“老王送香油和鸡蛋,要不要教学生改写来探究”这个问题外,有了更多思考、更多疑问.主要有:(1)采用改写的方法探究《老王》中的”送香油和鸡蛋”是否把知识教过头了?也就是说用改写的方法品读这部分内容,是否切合统编教材编者的意图?(2)采用改写的方法探究”送香油和鸡蛋”,是否把知识教“狭窄”了?
二、多方比较,弄清问题的根源
研究是为了切切实实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针对这篇课文,我开展教材对比阅读,课程标准研习,名师课例的借鉴的第二次研究。
(一)教材对比研究
找到统编版七年级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沪教版高一下册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的版本教材。然后从单元主题、教材编排、如何引入(课前导语)、练习设置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单元主题分别是什么?
从单元的导语看,人教版的单元主题是“爱”;沪教版单元主题是“平民意识”;苏教版单元主题是“人和时代的关系”,统编版单元主题关注小人物,理性对待小人物。
2 教材是怎样编排的?
四个版本教材在编排上存在的差异比较大,共同点是单元的文体都以小说和散文(散文诗)组成。不同点是人教版语文教材把杨绛《老王》编排在八年级下册,先学习《背影》/朱自清等课文后,再学习《老王》/杨绛;统编版教材编排在七年级下,先学习《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再学习《老王》/杨绛。沪教版把《老王》编排在高一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先《老王》,后学习《项链》 /莫泊桑,《当炉女》/臧克家;苏教版编排高二语文必修三,先《品质》/高尔斯华绥后,后《老王》/(杨绛)。
对照研究的问题,在初中学段,出现了偏重情感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应该再出现偏重品行的回忆性散文《老王》这一学习内容。从这一点看,统编版就是这样编排的;另外,统编版还把“文革”内容延展到在第五单元的《紫藤萝瀑布》。因此这样的教材编排体系比较科学。
2.教材是怎样导入该文的学习的
从引入的方式看,沪教版和苏教版没有引导语。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引导语如下: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顆金子般的心。你体悟到这些人的善良了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读一读这篇课文吧,也许你会有不少感触。统编版的引导语:阅读课文,想一想在作者的眼中,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在老王眼中,杨绛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统编版引导语的表述提示了读什么和怎么读的路径。
4 这篇课文设置了怎样的思考与练习?
针对“老王送香油鸡蛋”的内容,人教版、统编版、沪教版、苏教版编排的问题数量分别为1题、3题、1题、1题。从探究的方法来看,人教版则采用改写的方法;统编版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详略,人物的肖像描写,以及揣摩人物的心理的角度思考探究;沪教版和苏教版则从文章的风格角度探究。
(二)课程标准分析
为了找到研究问题的答案,我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和《上海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用本)》(以下简称《课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进行研究。
翻阅教材,从助学系统来看,统编版的练习强调的是通过细读,从细节入手,品词读句,把握人物形象,进而把握课文表达的思想,很好地体现了课标提出“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培养审美意识和情趣”的要求。苏教版依旧把 “老王 ”当作本文的主要人物,“作者叙述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 ,写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的天性”(参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 ·教学参考书》4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 1月第三版),要求低了一些。沪教版则通过“多得数不完”和“强笑”关键词来感悟人物形象,符合《教学基本要求》提出的“品味语言,探究思路,体验、感受文中体现的作者思想感情”的要求。
(三 )名师课例剖析
我找到10位公开发表的《老王》的课例,对比阅读后发现针对老王送香油鸡蛋这一重点内容名师选取的教学点有:①结合文革背景剖析鸡蛋和香油的贵重、②利用强笑等词语品味③品析老王的肖像描写手法④品析“我不是要钱”这个空白点、⑤品读主旨句。但都没有对这一部分内容采用改写的方法来教学。
根据以上课标和教材以及名师课例的分析,我对前面的问题进行整合,找到答案。“送香油和鸡蛋”的内容在统编版七下教材背景下不必运用改写来探究。统编版中的改写是八、九年级改变式写作的要求,只要探究好课后练习三中的三个题目,就符合统编教材编排的意图,也就不会把知识教过头了。
三、基于学情,设计教学的方案
我开展第三次研究活动,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
(一)学情预估
1、依据体式,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设置了两个问题:
(1)请用一两个词语表达你对这篇文章的初步感受。
(2)这篇回忆性散文详写了老王送香油和鸡蛋,还有哪些作者一家与老王交往 ?
2 教学点确定
根据对学生的阅读调查,将教学重点放在老王送香油鸡蛋以及主旨句的精准语言品读上,难点则放在对作者独特的生活经验的感悟上。
(二 )具体教学设计方案
1初读“三 送 感悟善良:围绕“在作者眼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主问题,重点探究以下的问题:
(1)首先读“送冰”:探究“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这一处细节,
(2)其次读“送人”。关注“我送钱先生看病 ,不要钱”这一句,让学生从“钱先生”这个称呼的细节中读出老王的善良和尊重知识分子的情怀。
(3)最后读“送香油和鸡蛋”。老王在什么情况下送香油鸡蛋?你如何理解他的这种行为?为什么详写这部分内容?在这部分内容,又为什么要详写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我害怕得糊涂了”?
2 细读体味精准的语言
主问题:“看看除了‘老王 ’这一称呼 .文本中还有没有其他词语是用来称呼老王的? 老王的不幸是否就这两层,在文中还有没有其他体现?
3 探究“愧怍”,读出作者的情感
抓住文眼“愧怍”,读出作者的情感。因为“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和一己之思。”①为此,设计以下的主问题:作者是一个幸运的人吗?为何对不幸者感到愧怍?
4 拓展巩固,课后练笔
请你根据对老王临终送香油鸡蛋的理解,揣摩作者听到老王后的死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一段作者听到死讯后回家的内心独白。
四、研究方法综述——提炼研究案例的做法
通过以上的研究,针对一个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研究的过程,其基本步骤分为四步:第一步:通过观察,发现可以进行教学研究的一个教学内容。第二步:提出问题,开展第一次研究,凭借经验确定重难点,拟定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步:弄清根源,开展第二次研究,从教材、课标、名师课例三个维度分头展开研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第四步:深度理解课标和教材上,开展第三次研究行动,设计普适性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① 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