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9期   作者:邢佳璐
[导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要乐意与人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要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幼儿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由此可见,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增加幼儿分享行为十分重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因素会影响幼儿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据此,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
        【关键词】分享行为;分享观念;策略
       
        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了幼儿,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有一个特征是自我中心主义。学龄前的孩子往往只会思考这件事情是否会让他们感到愉悦,而不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视角考虑问题。但是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幼儿的成长,在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的自我中心会慢慢去除。若成人不考虑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急迫的对儿童强调分享,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孩子只会感到困惑,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这样的分享并不是真实的。   
        因为幼儿一开始只能理解个人物品的占有,逐渐的理解分享的概念。我们要知道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理解他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当孩子拒绝分享时我们也要去尊重,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要用合理的方式,增加分享行为。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一、分享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分享行为对他的情感表达以及融入社会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是孩子亲近社会的一种表现。随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在4-6 岁时,会达到一个生长发育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周围的事物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个体行为。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分享观念,引导他的分享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01 年,《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社会目标里有一条指出要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2012 年,《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有以下表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进行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这些内容都涵盖了要在幼儿的不同成长阶段引导他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同时这些引导需要跟实际相结合。用具体的情景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
        二、分享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很重视幼儿分享观念与分享行为的培养,把分享看作是一种优秀的传统美德。相信大多数人在小学课本,或者寓言故事中,都见到过孔融让梨的文章。孔融时年4岁,把自己的梨让给别的孩子,周围的人纷纷夸赞,教育自己的孩子向孔融学习,这一优秀的传统美德便在口耳相传中流传、发扬光大[1]。分享的意义不仅在孩子交往中,同时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里存在,具有深远的教育影响和意义。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引导其知道分享、理解分享、善于分享能够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获得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社会性发展,在生活与交际中更加自信。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从幼儿的思维角度了解其关于分享行为的认识。
        2.通过研究分析,提出相关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结合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调查访谈,采用访谈法对幼儿进行关于分享行为的交流,并观察其日常行为表现。量化研究中主要对文献及访谈资料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分析
        一、中班和大班幼儿分享观念的共性特征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研究先前学者对幼儿分享观念的共性特征,发现分享物的不同、分享物数量的变化、幼儿与周围同伴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
        (一)分享物的不同将影响幼儿的分享观念
        分享物的不同影响幼儿的分享观念。当孩子面对不同的东西,他们会根据这些东西性质的不同而表现出不一样的分享行为幼儿面对不同的分享物其分享观念表现的也不一样。从李幼穗、赵莹[2]的研究中可以得出,幼儿会首先分享得到的东西,然后是喜欢的玩具,最后是难得的东西如老师奖励的零食。从杨爱莲的调查中可以得出,当分享物数量较少时, 4-7 岁的儿童将更多的分享容易得到的物品,而很少分享难得的新奇的东西[3]。
        (二)分享物数量影响幼儿的分享观念
        分享物的数量也会影响幼儿是否愿意分享。他们的分享意愿会随着分享物数量的不同而变化。郭忠玲在研究 3-5 岁儿童分享观念时发现分享物的数量多少对于幼儿的分享观念影响是十分显著的[4]。当幼儿只拥有一件物品时,他们往往会选择自己保留,拒绝与他人共享。当它拥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物品时,就会有很多幼儿愿意把东西分享给其他人。
        (三)同伴关系影响幼儿的分享观念
        幼儿与同伴的关系也会对幼儿的分享观念带来影响。从现有的一些研究可以知道,同伴的分享观念往往会影响幼儿的观念。张树俊[5]曾指出,大多数小朋友的分享对象大多局限于与自己经常玩耍的同伴,他们往往因位置接近而在更多的交流沟通中建立了人际关系。而对于那些较少有机会合作沟通的同学,他们大多会置之不理。
        皮亚杰认为幼儿拥有积极的同伴关系,可以较大促进其社交技能与观点认同能力[6]。同伴间良好的分享行为的建立,能够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主义,能够让幼儿有同理心,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社会行为发展。


        (四)家庭因素影响幼儿的分享观念
        不同家庭中的幼儿往往有不同的分享观念。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分享观念[7]。从现有的研究发下,家庭因素将影响幼儿的分享观念与分享行为。关颖、刘春芬在关于社会性发展和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中呈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在家庭教养方式为民主性的家庭中更易形成。幼儿在发展关键期的4-6岁,若父母能够有意识的积极引导,孩子将快速的接受信息,迅速成长。[8]家长及时发现与鼓励幼儿的分享行为,能够让幼儿感到分享带来的快乐,让他更愿意分享。
        第四部分 策略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幼儿分享观念进行研究,进而对中班和大班幼儿的分享观念进行共性与差异性的特征分析,同时讨论分析影响其分享观念共性与差异性的因素。[8]根据这些共性因素,将提出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主要从家庭榜样作用、学校情景引导、创设良好社会环境三个维度考虑。
        一、家庭榜样作用引导幼儿积极的分享行为
        1.1创设温馨的家庭氛围
        父母与幼儿的成长息息相关,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模仿父母,形成自己的分享观念,影响自己的分享行为。创设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用合适的教养方式引导幼儿,将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分享观念,增加幼儿分享行为。[9]
        1.1.1家庭教养方式对增加幼儿分享行为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适用于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待幼儿,一般家长会将民主型与权威型结合。既要尊重幼儿的观点与意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去理解分析,接纳他的观点;同时也要及时指正幼儿的行为不足,对积极的分享行为及时进行鼓励,对消极的分享态度进行引导。通过父母的态度,让孩子明白分享的重要性,乐于分享。
        1.2家长树立强化分享的榜样作用
        幼儿的成长也是模仿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应为幼儿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模范,在生活中让幼儿在点点滴滴间模仿学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行为方式往往与父母很相似。家长应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将东西拿出来分享,在交谈中,分享身边的故事,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分享,如何分享。
        1.3父母引导幼儿进行移情训练可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积极性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一开始并不能理解他人的感受,父母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引导,能够促进幼儿感受他人的情绪,让幼儿能够做出更多分享行为。[10]
        1.3.1让幼儿在情景讨论中切实感受
        情景讨论法是让幼儿再观看特定的故事后,引导其思考文中的人物情绪,使其从自身情感出发,换位思考。父母可以先给孩子讲述故事内容,让孩子了解故事概况。随后询问孩子他的感受,他面对这种情况会怎么做。当他能换位思考,发现分享的重要性时,孩子就能更加主动的表现出分享行为。
        1.3.2通过角色扮演法加强幼儿移情训练
        角色扮演,要求幼儿能够按照指定的人物进行表演,增加幼儿对社会人物的了解。[11]这种训练将增加幼儿的分享行为。在角色扮演中,幼儿要去理解人物角色的感受,要对角色身处的情况进行模仿,体验角色的心理状况与情绪。
        二、学校实际情景中引导幼儿积极分享
        2.1在幼儿学习中强化幼儿分享意识
        幼儿在有了分享意识后,教师需要及时强化,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指出,如果幼儿的行为缺少强化,那么幼儿的行为就难以持久保持效果。在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过程中,教师的强化鼓励具有关键作用。当幼儿积极的进行分享行为,教师可以给予一些鼓励。
        2.2教师树立榜样进行模范引导
        孩子在幼儿园与老师朝夕相处,教师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孩子,孩子往往将教师的地位放的很高,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榜样。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比如积极的分享自己的学习教具。教师也应发现幼儿的同伴的行为。同伴与幼儿互动也会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抓住同伴榜样作用的有效性,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与展望
        站在幼儿视角,通过对先前文献的研究,整理了解幼儿的分享观念及其共性。随后从不同方面探究了影响幼儿分享观念的因素,如分享物的不同、数量不同、同伴关系差异等都会产生影响。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
        然而在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中,大多是建议理论类的指导,实际操作内容较少。之后完善可增加研究具体的实施步骤,从而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超慧.幼儿分享观念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8
[2] 李幼穗、赵莹.4-6 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2):39-41.
[3] 任霏虹.3-6 岁城市幼儿分享的特点及培养[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12
[4] 郭忠玲.关于 3.5-5.5 岁幼儿分享水平发展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1996,(5):36-37.
[5] 张树俊.影响幼儿分享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53-56
[6]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5.
[7] 李显徳.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发展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 (12):
16-18.
[8] 易超.5-6 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现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55.
[9]杨爱莲.4-7 岁儿童在冲突情境下分享行为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4:21.
[10]赵培.4-6 岁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现状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57.
[11]魏玉桂,李幼穗.不同移情训练法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