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对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所实现的一种课程,是世界范围课程改革的一种表现和缩影。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小学课程的创新和改革,需要对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完善,将课程融入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形成相应的教学体系,确保整个实践活动的连续性。本文将主要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为话题,有对有关内容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
随着现代人们对于教育的不断重视,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育,人们的关注度更是很高,在各个地区中对小学课程都实现了相应的创新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求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我国相应的教育部也规定在深化教学创新的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学课程体系,推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面进步,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以此来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
一、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相应的论述
有关的学者曾说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德性或者是意志,从而实现学生整体人格的完善,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指综合的运用两科以及两科以上学科知识内容,根据相应的方法进行主题的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会分为很多的种类,根据不同学科的来源大致分为三个种类,集中在这三个种类中,又包含了各个学科,所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在讲解相应的内容时,需要老师一点点的挖掘相应的信息,并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我国大部分的地区开展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自身的生活来开展,运用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提高学生们的自我探究能力,总体而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我国教育的发展中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老师们去解决和探究。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具体策略
根据教育部有关的规定,学校以及相应的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来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目前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并没有统一的教材资料,每一个地区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开展实践活动时,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要坚持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基本模型
该课程可以从四个维度出发,分别是人与自我,人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老师们要根据该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目标理念,来设计和完善相应的课程内容。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的内容体系主要是从这四个维度中所体现,从中我们也知道,该课程所遵循的基本的课程理念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老师要遵循学生的独特性和个性,要面对全体学生在课程方面的学习要包括多项内容,不仅仅包括技术教育,更要包括劳动与技术,社区服务,社区实践等等多项内容,让学生们体验更多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还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并开展相应的实践课程,让学生们正确的认识好自己的心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方式。而且该课程特别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该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对学生之后的生活和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完善课程体系的层次
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要包括多项内容,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优化时,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基础的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的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效果,首先需要做一些基础实践活动,一般是小学的一到二年级,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要亲自参与进来,感受整个实践活动所带来的内容,并主动的去发现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整个活动以及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经验,在之后实践活动的开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2.自主性的实践活动
自主性的实践活动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中心和核心,学生可以调查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数学话题,让学生亲自的去发现社会的问题,培养学生一定的调查能力。比如环保,交通等等各项的话题都可以,同时也可以去一些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像一些社会劳动或者是科技发明都是相应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很好的培养自己的劳动观念和动手能力。
3.开放性实践活动
这类的实践活动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参与的主要内容,该活动中也更加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获得更加丰富化的个人体验和感受,有利于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之后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在该课程的开展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问题,需要老师对此加强重视,并不断得完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推动学生的全方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慧刘延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8(34):61-62.
[2]谢传银.易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17):22-24.
[3]邬冰.试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J]辽宁教育2018(0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