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的相关思考

发表时间:2020/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期   作者:王皓
[导读] 情感之于文学,犹如文学作品当中所蕴含的灵魂
        摘要:情感之于文学,犹如文学作品当中所蕴含的灵魂,所以对情感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掌握则是教师帮助学生打开文学灵魂大门的关键所在。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就必须意识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融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对文学作品当中的情感抒发有所认识,本文将据此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思考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融入情感教育内容已成为了教师的重要任务。每一位处于成长与学习期间的学生都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引导学生朝着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方向发展,以及进一步培养起学生对于感情的认识,从而丰富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这样的过程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重要意义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在众多学科之间辗转,甚至都很难寻找到呼吸的空间,这个时候学生就很容易对阅读产生厌恶情绪[1]。而学习意识的产生与情感趋向上却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对于阅读,学生在字里行间所能感受到的情感内容,将对他们今后的人生轨迹上造成重大影响。语文学科是高中所有学科当中唯一将情感贯穿教学内容的一门学科,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正确认识能够指导他们接下来的学习计划,也能够让学生有更加细腻的情绪感受。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承担起在阅读教学当中融入情感教育的任务[2]。
        二、教学现状
        本来语文知识就是语言的集合,但部分教师脱离生活实际来向学生进行授课,这种状态是本末倒置的,高深晦涩的那一部分语文知识本身就不是应当得到重视的。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语言的魅力,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的语句,在他们感受到时代的不同的同时,也不断地在学习过程中训练自身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从而体会到语文的趣味性。
        情感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而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情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却被视作是无用的内容,教师更加重视的反而是毫无感情可言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无法体会到教材内容的深层次内涵,总是偏重于结构与中心讲解,固定的模式枯燥且多余。教书本是为了育人,却无奈成了误人的一把利器,有多少人对课内语文阅读内容产生过不屑一顾的情绪,就代表高中语文课堂曾带给人多少在学习上的负面情绪,为何最终会发展成这样,这也是需要深思的一件事[3]。
        三、有效融入措施
        (一)方法的合理选择
        高中语文在内容与知识点的综合性上都有所增强,更长的课文,更复杂的文章结构,以及更加丰富的情感体现,都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的使用,在授课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就在于情感教育的融入,经研究表明,音乐对文学内容的理解是有一定帮助的。
        例如,对于一部分优美动人的描述,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播放动听的乐曲,让学生产生沉浸体验,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对文字产生亲切的感觉,并且努力的跟随着教师去理解文章中的具体情感与内容。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当中,阅读过程中,学生一定会无比好奇作者到底听到了如何传神的琵琶奏乐,又是怎么在琵琶声中产生如此丰富的感受与想法的,为何会由衷的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单纯的依靠阅读很难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师应当用真实的琵琶曲让学生去更加真切的体会诗歌的内容,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二)语言的丰富性
        语文教师要对语言具备有效的节奏把控能力,在教师丰富的语言讲解上,能够更加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有理有据、声情并茂是让学生感受到语言魅力的重要核心,如何能够让学生迅速融入到课堂情境当中,这一部分是非常考验教师的实力的[4]。气氛的把控要点到为止,起承转合、抑扬顿挫,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尽可能地达到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才算是负责任地将情感教育融入到语文的阅读教学当中,将人物的性格特点作为引发学生共鸣的重要介质,在交流过程中提升学生对语文阅读的敏感性。
        (三)采用肢体语言辅助
        此前,在大多数的高中语文课堂中,不乏一部分受到传统教学方式深刻影响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刻意拉开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缺乏肢体语言且僵硬的讲解方式让学生昏昏欲睡。所以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对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种方式,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率,不可能因为教师随随便便的课内任务布置或者是反复的几句命令就获得改变,继续保持原有的教学方式只会让自己的工作显得毫无意义。
        实际上,视觉表达出的信息与人的情绪变化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利用这一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情的融入自身的感情要素,积极地采用肢体语言来获得学生的心理支持,从而让自己的讲课内容更易于让学生接受。但是在运用肢体语言的过程中,同样也要注重肢体语言的合理性,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文中的思想内容。例如,《雷雨》这样话剧式的文章,在教师配合肢体语言的讲解下,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对其中人物之间复杂的情绪变化有深刻的理解,在演绎的过程中也能够让处于紧张学习阶段的学生过一把演员的瘾,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又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了文章人物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中间接感受到经典剧作的魅力。而这样的课堂,教师的用心经营会让一众学生受益终生,也是大家不可多得的人生体验,这也是情感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四、结束语
        并不是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够成为学生生命中重要的人生导师,但作为教师至少要利用尝试性的运用阅读教学来打开学生的情感思维。很多学生虽然讨厌课内的阅读,但却热衷于课外小说,这就说明并不是因为学生缺乏阅读能力而无法感受到任务阅读当中的细节,而是缺乏情感教育的训练,缺乏对文学内源性的热情,对不同类型的阅读内容存在偏见,所以教师要想让阅读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应当从情感教育入手来改变这一现状。
        参考文献:
[1]张乐怡.如何实现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J]. 中国农村教育,2018(24):108.
[2]冯加喜.生本亲近·生本碰撞·生本交融——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情感隔阂消除的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19,38(05):28-30.
[3]王浩.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以“生命诚可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为例[J]. 江苏教育,2019(83):37-39.
[4]宋旭民.论语文情感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104-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