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发表时间:2020/6/23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6月   作者:郑春
[导读]

郑春    四川省宜宾市叙府实验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6-127-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及早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纷繁复杂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用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名人效应。榜样的作用很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经常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不可低估。
        2.示范作用。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气氛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的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学习情况,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励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收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适时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范,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激励表扬,这样便会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气氛。
        二、注重方法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


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在继续读;略读就是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为了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以后,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并仿写。如学习了《三亚落日》一文后,可引导学生边思考边想象:三亚落日像什么?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然后要求学生学习作者的方法写写自己观察到的家乡的落日景象。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写作能力的训练。
        三、开展多种活动,使学生好读书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还远远不够。重复机械性的死读书,只能让学生感到厌烦。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1.坚持课前3分钟的听说训练,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逐步培养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学习雷锋”这一内容,学生就出了《学雷锋树新风》、《雷锋精神代代传》、《做雷锋式的好少年》等。
        3.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故事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调动孩子的读书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4.在阅读的全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质疑、交流、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运用扩展性阅读方法,进行直接的再造想象,进行延伸对比。进行开放式立体型、甚至是甄别对与错的思考,进行体现个人风格的自由想象和联想等。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运用研究性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引用、搜集、探索、批评、质疑……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创见。
        总之,教师要灵活地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实践中合理运用。学生一旦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就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书能力,他们就会读更多的书,吸收更多的语言精华,阅读能力由此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庞晓兰;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产生阅读兴趣[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2]陈霞;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初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
[3]束德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几点尝试[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