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让爱拥抱留守学生提升自信心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月4期   作者:柳锐
[导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留守学生的人数逐渐增多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留守学生的人数逐渐增多,使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也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情感,致使他们性格孤僻,内心迷茫,缺乏自信心;所以关爱留守学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每个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需要特别关注的一大重要难题。
        关键词:留守学生;爱的需要;自信心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把他们却留在家里,父母与之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留守学生。
一、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
        留守学生大多数是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针对本校学生的调查,85%的留守学生是父母一方在外务工,一方在家。由于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工作和家务,与孩子沟通较少,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80%的留守学生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由于祖辈的年龄几乎都在60岁以上,祖辈的文化程度和思想观念与孙辈差距较大,沟通起来有难度,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教育孩子,所以往往只是满足了孩子物质和生活上的需求却缺少了精神和道德上的教育引导。15%的留守学生被托付给亲朋好友。致使部分留守学生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内向、孤僻、随意的性格,学习一般,各种行为习惯欠佳。                                        
二、案例调查
        案例一
        我校四年三班的张浩同学,是一个性格内向的男孩,很少与人交流、游戏,沉默寡言,课堂上也很少举手发言,偶尔发言一次也是声音特别的小,有时同桌的一句玩笑话他也会偷偷地掉眼泪,学习成绩一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经了解,原来在两年前张浩同学的父母离异,离婚后父亲去了南方打工,母亲也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寻找工作,他只能由爷爷奶奶抚养,这样一来父母双方都不在本地,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机会是少之又少,爷爷奶奶也很少关注孩子的内心变化。
        案例中的张浩同学在成长的最关键时期失去了父母的关爱,致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情感脆弱,个性比较封闭,存在自卑心理。针对这一情况,首先与他的父母取得了联系,通过对孩子情况的反馈,他的父母都感到非常愧疚,约定每周至少跟孩子通一次电话,一有时间就会回来与孩子团聚,慢慢的孩子感受到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在班级里我经常请活泼开朗的同学多与他交流,室外活动时多跟他一起玩耍,课堂上经常鼓励他,我也经常与他沟通,这样他也慢慢学会与同学交流了。经过跟班科任老师的沟通,课余时间对他的文化课进行查缺补漏,他的成绩也在稳步提高。
        案例二
        燕子同学是五年二班的学生,在一次放学后离家出走,由于报警比较及时很快被找到了。经了解,父母离异后跟母亲生活,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不能经常回来看她,母亲的性格又比较极端暴躁,稍有不对就要对她拳打脚踢,长此下去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对曾经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失望至极,觉得父母都不再爱她了,认为自己是多余的,在学校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同学们也经常嘲笑她,老师对她的关注也比较少,所以让她感受不到一丝温暖,没有安全感,自信心受挫,于是选择离家出走。
        案例中燕子的状况与父爱缺位,同时又得不到母爱,加之同学的嘲笑与歧视有着因果关系,完全感受不到爱,不能获得归属感,幸福指数极低。根据马斯洛的研究,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如果得不到满足,极有可能导致“情感淡漠”“个人中心”的缺陷,甚至会产生更极端的念头。
        燕子的出走受到了家长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家长反省了自己错误、自私的做法以及对孩子教育的缺失,学校也借此事向全校师生呼吁,关爱留守学生是班级工作以及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经常举办一些关爱留守学生的集体活动,让燕子有了机会展示自己,逐渐的找回了自我。

慢慢地燕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了,能够和同学快乐地玩耍,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自信心也得到了回升,学习成绩也渐渐地提高了,因为她感受到了来自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爱!
        案例中的这些现象与留守学生缺乏关爱是有紧密联系的。爱是伟大的,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爱,留守学生更需要爱,只有爱才能滋润他们的心田。
三、爱的需要
        (一)、家庭之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父母的良好沟通是少年儿童情感发展的基础。留守学生的父母应该改变思想观念,注重对孩子关爱的方法,不能总是用金钱来弥补孩子,金钱代表不了他们缺失的父爱母爱,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如果条件实在是不允许,父母也要经常跟孩子交流沟通,利用现在的高科技,可以跟孩子打电话或者视频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也能及时察觉到孩子近期存在的不足并做到及时教育。鼓励孩子参加兴趣班和课外活动,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把孩子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一方面创造了与孩子见面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让孩子知道父母在外工作的不容易。
        留守学生的代理监护人应该尝试着以父母爱孩子的方式,最大限度的给予他们爱,即除了物质方面需求外的精神之爱,多鼓励赞美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看到孩子有不良的行为时能做到及时纠正,让他们能够从中找到自我,以及自我评价,改善自信心。
        (二)、学校之爱
        学校是留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快乐家园,关爱留守学生也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各功能室的建设及使用,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作为心理教师要善于发现心理有问题的留守学生,利用功能室的设备和心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辅导,帮助他们快速化解心理问题,让他们变得阳光向上。
        2.关爱学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必备的道德品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加强全校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关注,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更要进一步去了解、关爱他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品格。教师对在学习上有问题的留守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单独辅导,使其成绩不掉队。经常与留守学生沟通、谈心,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为了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我们心理辅导室给每位留守学生建立了个人档案,在他们生日的当天送上一份小礼物,让他们有一种家的感觉,感受到家的温暖。班级也可以利用周末多举办一些课外活动,减少留守学生的孤单感,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成功与快乐,提升自信心。此外,学校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教师不要忽视对留守学生的家访工作,要及时掌握学生在家情况,勤与监护人沟通,做到家校合作,使其能够健康成长。
        (三)、社会之爱
        建议政府部门实行有利的政策导向,采取相关措施,为留守儿童监护人开设返乡创业的绿色通道,鼓励回乡就业,从而可以大大减少了留守学生的数量。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宣传工作,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组建关爱留守学生行动志愿者团,完善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只有这样真正的走进他们,了解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被爱包围着,才能够更好地助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留守学生是一个特定条件下的普遍现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他们就会多一份信心,他们的脸上就会多一份笑容,每个家庭就会多一份希望,社会就会多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廖贵梅.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J].课外语文,2017(22):149-1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