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过去只重视知识内容的教学而忽略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相区别的是在语文教学和新课改重点突出的内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这种教育蔡俊方式是指在语文教学当中,考虑到认知因素时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发挥情感的作用,以便达到教学目标,完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成果。本文在论述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中作用的基础上,将从探索文章感情、锻炼学生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拓展学生课外知识以及训练学生在写作中对于情感的运用理解等方面,对于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策略进行具体探究。
关键词:中职课堂;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引言: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便是情感教育。对于我国目前中职教育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便是生源质量整体下降,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较低,学习意志力薄弱,对自身缺乏信心等。就目前状况而言,中职学生相对于其他同龄人来说,将会提前3-5年步入社会[1]。但处于此年龄段的学生情感波动较大,所以情感教育极为重要。
一、情感教育对于中职学生的影响
情感教育在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是相对的。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并妥善处理学生对于感情的认知,通过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促使学生对于情感进行深一步研究,以便促成学生完善自己个人的人格特征及健全的个性。这种教育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控情感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独立意识。
二、实现在中职生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升华文章主题内容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先引导学生确定全文感情基调,因为不同文章包含的感情是有差异的。如果教师能在进行深入教学之前,便能够使学生对于全文的思想感情理解掌握,便有利于学生更好从全局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例如,在教授《怀念鲁迅》课文时,本篇文章在开头就写道:“真是晴天霹雳,从南台的宴会上忽而听到鲁迅逝世的消息。”教师讲授全文内容之前应先对此句话作出相对应的解释,引导学生对于这个句子有深刻的了解。此句话作为倒装句,先以“晴天霹雳”阐明作者在听闻鲁迅先生去世消息后的震惊。在学生理解此句话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后,教师便能够进一步带领学生理解下文中作者对于国民党的不满情绪。
(二)提高学生领悟感情能力
教师若想培养学生领悟文章感情的能力,就先需要为学生创造和谐舒适的语文学习氛围。学生只有在放松的前提下,才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乡愁》的过程中,教师若想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去,便可先以对学生第一次离家时的感情作为问题,让学生积极回答。学生在充分体会这样的感情后,便能够有更大的兴趣探索文章内容。教师还应提醒学生完成课前预习的工作,只有在自己对于文章有初步的了解后,才能够在课堂中深入了解,把握文章情感[2]。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预习工作,教师可在正式讲解课文内容前为学生普及与课文相关的背景内容或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后对课文内容进行预习。想象也是把握课文情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以文章基础内容进行深一步的思考,并想象在文章描写内容之后会发生的事情。这样的情感教育方法也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本质内容。
(三)通过作文练习实现情感教育
将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才是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延伸。因此,教师在教授课本内容时,也要结合多项不同的阅读内容对学生进行训练。多样丰富的的多种艺术形象存在于中职语文课本内容中,这些内容以简洁精炼的表达,抒发了浓烈的情感,饱含着学习意境。虽然说教师要结合多种不同的阅读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但教师也不能忘记要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借助课外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并在课后布置相应的写作内容,用来训练学生的语言情感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提醒幸福》的内容时,学生可能存在不能完全理解文章中所提到的幸福之感,这时教师便可在。引导学生,对于生活中幸福的时刻进行回忆,然后再进行教学。在学生完成这一课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幸福”相关的话题作为主题 ,让学生进行探讨,并进行写作锻炼,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幸福的感觉。锻炼了学生在写作中的感情表达能力。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于情感教育的作用以及在如何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策略等分析,突出了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对学生产生的积极意义。情感教育不仅作用于中职学生的语文课堂中,还未对其他不同阶段的学生及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成功的感情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三观,以及形成良好的人格及品质。
教书育人,就是指在教师讲授知识的同时,能够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期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达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滕英. 浅议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 神州(上旬刊), 2018, 000(004):165.
[2]龙乐华. 中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刍议[J]. 语文课内外, 2019, 000(01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