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向伟
(淄博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山东淄博255000)
摘要:目的:研究心肺脑复苏后患者采用急诊科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心肺脑复苏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时间段介于2019年2月到2019年8月期间,均符合研究标准。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将患者按照1:1比例分为观察组(n=41例)与对照组(n=41例),对照组心肺脑复苏后患者采用基础护理方式,观察组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运用急诊科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以及环境因素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心肺脑复苏后患者采用急诊科护理干预其身体健康评分为(87.65±10.34)分、心理健康为(80.34±10.32)分、社会关系为(86.13±9.12)分,而对照组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运用基础护理身体健康评分为(63.45±10.31)分、心理健康为(58.67±12.43)分、社会关系为(70.34±10.18)分,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8%,相较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9.27%低,数据对比存在差异,具有实际统计意义(P<0.05)。结论: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运用急诊科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后患者;急诊科护理干预;恢复效果
引言:心脑肺复苏为临床中常见的治疗方式,患者多为心肺疾病者。本次研究对心肺脑复苏后患者采用急诊科护理干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2例心肺脑复苏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时间段介于2019年2月到2019年8月期间,均符合研究标准。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将患者按照1:1比例分为观察组(n=41例)与对照组(n=41例),对照组心肺脑复苏后患者采用基础护理方式,患者年龄≥26岁,≤68岁,平均年龄(43.56±4.25)岁,患者男女比例(22:19);观察组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运用急诊科护理干预,患者年龄≥27岁,≤71岁,平均年龄(44.69±3.89)岁,患者男女比例(23:18),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较小,不具有实际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心肺脑复苏后患者采用基础护理方式,需要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用药指导%饮食护理等。而观察组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运用急诊科护理干预,具体实施如下:(1)心理护理,患者出现心肺脑疾病后,机体状态、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多数患者在治疗期间会出现焦虑、抑郁状况,严重影响治疗效果[1]。其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不同,比如,有疾病原因、经济原因以及家庭方面等原因,需要护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并积极鼓励患者,增加患者治疗信心。(2)环境护理,为了促进患者病情恢复,需要为其提供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可将相同年龄段患者分入一个病室中。将室内空气控制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左右,避免湿度过高引起细菌滋生,湿度过低引发患者呼吸道不适。此外,温度过高也会导致患者消化不良,过低患者会出现静脉痉挛[2]。(3)氧疗护理,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持续低流量吸氧,需要护理人员控制好氧流量浓度,避免患者过度吸氧,引发氧中毒。(4)呼吸训练,需要护理人员依据患者血气分析检测结果,制定呼吸训练方案,具体训练内容包括腹式呼吸、站立呼吸等[3]。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与对照组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观察指标为不良反应发生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以及环境因素生活质量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需要将两组患者观察指标、一般资料以及计数资料统一录入计算机设备中,最终研究数据需要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n)表示本次研究的计数资料,不良反应发生率使用(%)来表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以及环境因素生活质量使用(分)表示,用t进行数据检验,两组数据存在差异时,以(P<0.05)为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如表二所示,观察组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以及环境因素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对比存在差异,具有实际统计意义(P<0.05)。
3 讨论
现阶段,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工作压力也随之提高,多数人具有不良饮食习惯,其空气质量也不断降低,导致心肺脑类疾病发病率不断提升。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心肺脑疾病包括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肺心病以及脑栓塞、脑实质出血等。此些疾病病情严重,病情变化速度快,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会诱发多种并发症,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4]。临床在对该疾病治疗时需要选用心肺复苏术,可以有效降低缺氧、出血等原因导致的脑组织损伤,进而提高患者心肺功能。其术后护理对患者恢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在对心肺脑疾病护理时主要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等,总体护理效果欠佳,患者比较容易出现胸痛不适、记忆减退以及反应迟钝等。本次研究对心肺脑复苏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方式,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胸部不适、记忆力减退以及反应迟钝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5]。观察组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以及环境因素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对比存在差异,具有实际统计意义(P<0.05)。该种护理方式会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心理疏导、环境护理、氧疗护理以及呼吸训练,进而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运用急诊科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热烈庆祝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成立10周年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医学科独立成科30周年 中山大学急诊学科创建人、中大名医黄子通教授从医、从教40周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1):I0002.
[2]王才木,陈启江,崔巍,张根生,王平.血清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球静脉氧饱和度在老年心肺脑复苏患者亚低温治疗中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10):2325-2327.
[3]李兵飞,杨洁,张一凡.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对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脑复苏抢救时间及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51(10):1266-1267.
[4]王莉莉.专职化分层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血管危重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9(25):241-241.
[5]廖震,徐瑾媛,欧阳军.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健康教育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8,35(11):227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