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供用电技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思考胡春成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中国电业》2020年第5期   作者:胡春成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力资源的利用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力资源的利用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因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就需要提高供用电技术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以此更好地为社会的平稳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在进行供用电技术运用的过程中往往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进而增加供用电技术的安全风险,因而本文主要基于供用电技术安全建设中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策略的探讨。
        关键词:供用电技术;安全性;可靠性;影响因素
        引言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供电企业就需要采取相关的技术手段对实现供电体制变革,以此更好地提高供用电技术的安全可靠性。其中供用电技术的安全性主要集中于电气设备人员的建设安全上,通过对事故存在的可能性进行及时地预防,进而降低电力建设以及运输过程中事故发生的概率,而可靠性主要指供用电系统能够在连续的时间段内提供稳定的电力资源。在实际供电的过程中电力输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是具有直接关联的,因而就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通过优化策略,提高供用电技术的安全可靠性。
        1 供用电技术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1.1供电系统处于超负荷运作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资源运用于生产生活的频率也在不断提高,由此将导致供电系统出现超负荷运作的现象,使得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性难以得到保障。在供电系统超负荷运行的过程中将使得电气设备的老化程度不断加深,由此导致供电设备供电的稳定性难以实现从而对用电用户的用电安全也无法保证。供电系统长时间处于超负荷运行,也使得故障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加,而引发电力事故,这样不仅对供用电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造成影响,还对用电用户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1.2供用电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的运用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由于供电系统与社会生活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因而将智能化技术运用到电气设备的故障检测以及质量监测上,将能更好地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近年来,我国众多的行业都已经采用电力来替代人工进行生产活动,这不仅仅提高了企业生产的效益,而且还可以让电力替人工从事一些高危的工作,使得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大降低,进而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质量。但由于智能化技术在供用电系统中运用的时间较短,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由于技术不成熟而给电力系统的运行留下一定的安全隐患。其次,建立于人才缺失的基础上,缺乏相应的创新精神也是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电力工程自动化技术属于新型的高新技术,唯有不断地增强对其技术内核的研究,才能使我国的电力行业取得长足的发展。
        2 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技术与可靠性的措施
        2.1确定合理的供电范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供用电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就需要将供电范围置于合理的供电范围之内,进而避免电力系统出现超负荷运转的现象,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在缩小供电范围期间,可以对供电半径进行合理设置,其设置主要以余用的电量为依据,进而减少电力设备以及电线的投入量,使得投入成本降低。在众多因素影响下,检修人员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因而为了更好地降低电力系统运行中的故障,就需要对供电半径进行合理设置,以此使其供电负荷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使得故障问题能够更大程度上得到消除,提高用户用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2全面推进供电网络自动化建设
        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更需要将自动化技术运用到电力系统的建设中,以此提高故障检修的实际效率。以往的电气工程管理没有电气自动化技术,许多工作都需要工作人员去操作,当电力故障时,人们无法马上就找出故障的地方,所以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对电力进行检查再维修,故而浪费比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现在引入了先进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后,人们可以随时监测到各个环节,当故障发生时更是能马上确定故障地方,这就极大的节省了检查故障地方的时间,从而使得故障能被及时的解决,同时也可以对电力进行更充分及时的保养,延长了电力的使用寿命。如图1 所示:

图1 智能化电力系统结构效应管结构和符号
        其次,引入电气自动化技术后,许多的工作可以由系统远程进行检测和调试,经过计算机运行后,变电站的数据减少了认为的误差,便更加的具有了实时性和准确性,也更能维护好机器的运行状态。再者,当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后,计算机自动化操作能够及时反馈电网调度过程中的各项信息,从而确保电网的稳定性,使其能够正常的运行。
        2.3强化对电力人员的管理
        在电力系统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人力资源结构进行优化,并且通过专业化培训的方式提高电力人员的整体建设水平。为了更好地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可以采用岗位外包管理的方式,定期对从事人员进行能力考核,以节省其中的人力和物力消耗;第三,岗位分批管理,企业定期开展机电安装资质考核,以此了解从事人员的能力以及激发其潜能。再者,还要定期对电力人员展开工作培训,提升设备的专业知识和维修技能,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理论才能更好付诸实践,提高专业化的综合素质,通过基本知识与专业技术的学习,不断提升电力人员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其次,在技能培训过程中,运用真实案例来增强工作人员的预防意识,通过对案例剖析来提高电力人员的警惕性,也使电力人员能更清楚认识设备的结构性能,以便能及时发现故障,高效率的排除安全隐患,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确保生产过程顺利,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如图2所示:

图2 电力人员安全建设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在实际的供用电技术管理上就需要结合相关的优化策略进行安全性以及可靠性的提升。由于在进行电力系统建设维护中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电气设备工作人员在线路的维修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而在实际的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就需要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供用电的连续性以及稳定性,进而为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高铁成. 供用电技术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 居舍,2019(07):179.
        [2]敖海龙. 供用电技术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9):178.
        [3]陈佳盛. 供用电技术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2016(34):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