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信息化建设

发表时间:2020/6/17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月4期   作者:薛安丽
[导读]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美好提出的客观要求。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美好提出的客观要求。自然资源部门承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任,通过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造出更加优质的生态产品,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美好的需求。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信息化
引言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为构建国土空间安全格局,实现生态系统稳定,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景观价值等综合目标,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对受到高强度的国土开发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以及自然灾害影响等造成生态系统严重破损退化、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下降的区域,采取国土空间规划、设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国土整治、修复退化土地以及运用生物技术等综合措施,对国土空间采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等活动的统称。
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内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础理论来自恢复生态学,主要内容包括: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修复、国土空间生态基础网络修复、国土空间生态景观修复、国土空间要素综合修复。按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对象和工程措施的差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程、水环境和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退化污染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海洋海岛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生态修复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国土综合整治修复工程和城乡居住地生态修复工程等八类。
2总体框架
          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信息化规划思路中,应当秉承人性化的原则,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相关国土资源规划的数据进行全方位整合和处理,首先要兼顾生态的利益,这是国土空间规划思路的主要基础,要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所制定的国土空间规划方案不要损坏周边的生态环境,并且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全面了解周边生态环境以及相关资源的承载力,科学合理地进行国土空间的规划,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要对一些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如发现某处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就要对这一生态系统进行有效地维护和建设。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可以秉承着分区管理的思路,这样才能保证所开发的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和保护。其次,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还强调以人为本,在国土空间编制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所规划地区的位置以及人们的日常活动,对相关数据进行全方位整合,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还符合这一地区的空间特征以及表现。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当利用网络听取这一区域内人们的意见,不断地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以及公开透明性。
3生态修复信息化建设内容
          (一)一套标准
          参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规范,结合生态修复管理实际情况,建立生态修复数据标准、信息化建设标准、安全管理标准体系的一套生态修复标准体系。
          (二)形成规划图集
          根据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数据生成规划成果图以及基础分析图,以空间生态修复方案为基础,创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图集,为后续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三)生态修复规划管理平台
          以数据中心为基础,分析植被、土地利用、水质、土壤、海岸线等的分布和演变趋势,获取生态脆弱点,编制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和专题规划,形成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路线图。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系统修复工程,在乡村地区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在矿产集中开发区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在海岸海域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修复工程布局。平台提供分析、规划编制和规划成果管理功能。


          (四)动态监测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监测系统的构建能够实时掌握规划运行情况,为相应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范围主要概括为审批、用地变化、目标指标等,通过获取指标数据来与目标值相对比,对规划实施期间所出现的问题偏差及时给予解决方案,通过往来数据的对比,对规划实施做出合理调整。还可以利用遥感等非接触的探测技术,对国土空间进行精确区分,通过长阶段性的动态监测,最终实现对国土空间的目标管控。
          (五)修复效果监测评估平台
          获取植被覆盖率、密度、植物种类、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量等植被指数,土壤容量、土壤含水率、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孔隙度和物理、化学性质等土壤质量相关指标,温度、湿度、照度等气候指标,海岸线长度、海岸线类型、水质等指标进行监测,利用AHP-PCA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估评估土壤养分、耕地质量等生态环境状况,评估修复项目对植被、土壤、空气等的影响,及其社会经济效益。
          (六)定期评估
          现阶段的国土空间规划评估,主要依赖长期监测数据库,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大数据对国土空间建成环境评价的意义。因此,建议引入大数据进行定期评估,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有效依据。如利用网格人口数据和以往的规划数据相结合,采取互联网信息技术,按照动态人口分布,对文教体卫设施的分布格局进行评估。
4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一)整合信息平台
          在对信息平台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可参考资源卡片管理所采用的办法,就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完善的信息平台能够为数据信息的自定义分类提供便利,而在生态修复信息化建设中,无论是私有信息还是公用信息,都应该能够切实满足精细化管理的需求。若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信息出现变动,系统会自动显示变动的信息,向工作人员发出提醒。而在已经填写完自然资源变更报告单的情况下,如果发现自然资源的变更影响了其他文档,可以直接传输到信息平台,作为相应的辅助材料,与报告单共同提交。
          (二)大数据实现全覆盖
          借助相应的大数据管理平台,能够全面覆盖生态修复一体化数据信息,通过文件管理、分布式云存储等方式,实现对数据资源的优化配置。大数据管理平台本身有着多样化的功能,如成果数据集显示、检索查询、统计分析、原数据管理、数据更新维护等。同时具有基本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等功能,集成了大量的数据处理工具,在搭配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发布功能的情况下,大数据管理平台还可以对数据进行管理和交换,完成数据信息与数据服务的集中注册、数据交换、数据共享、数据分布管理、统一分发数据等相关工作,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数据信息和优质的数据支撑服务。
结束语
          生态环境容易受气候和人类行为影响和破坏,在进行生态修复之前,首先要掌握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针对性的修复措施。生态修复信息化管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从海量数据中识别生态脆弱点,挖掘生态信息,分区治理、分步实施、各个击破生态修复难点、重点,最终实现生态良好、环境美丽、人居适宜。
参考文献
[1]张磊.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探析[J].决策探索(中),2019(12):81-82.
[2]李少帅,高世昌,李红举.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智慧平台的实现路径[J].中国土地,2019(12):38-40.
[3]杨站君.关于做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若干思考[J].青海国土经略,2019(04):18-22.
[4]高世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土地,2018(12):40-43.
[5]高世昌,苗利梅,肖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技术创新问题[J].中国土地,2018(08):32-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