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教育可以为国家提供大量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做好高职教育才能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蓝领人才,随着城乡化的发展,在城乡规划工作方面出现了人手不足的问题,国家各个地区都需要大量城乡规划专业的基层工作人员。为此,在高职教育中有必要开设城乡规划方面的专业课程。本文针对城乡规划专业的特点,分析了目前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遇到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思路以及具体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化发展;城乡规划专业;高职教育改革
引言: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这也带动了城市周边区域村镇的发展,城市与周边村镇正在逐渐结合,可以说目前我国正处于城乡规划的初级阶段。而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之中,对成型规划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也不断提升,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职教育中必须加入城乡规划专业,进而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满足城乡的发展需求。
1.以现代学徒指导为基础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为了更好的促进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让相关专业课程中包含的要素更加系统化、有序化,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必须以现代学徒指导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现代学徒制的导向下设置高职教育课程,构建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围绕城乡规划工作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以及人才培养时的基本特点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这样才能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该参照相应的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来设计,确保专业课程所传授的知识,符合相应的业务需求,将毕业证与从业资格证有效的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提高专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而为国家培养出技术水平更高的专业人才。同时,高职教育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就能立刻投入到相应职务岗位的工作之中,尽快缓解城乡规划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
2.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分析
目前,在我国许多地区的高职院校都设置了城乡规划的专业学科,高职层次的专业名称具体被称为城镇规划或城乡规划专业,高职的城镇规划专业与本科的城市规划专业存在一定的差异,高职城镇规划专业的学生更能满足中小城镇规划岗位的工作需求。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在城乡规划工作中主要缺少的是大量的基层规划工作岗位的专业人才,这也导致许多政策难以实施,影响了城镇的发展。因此,必须在高职教育中加入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这样才能培养出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人才,进而上至一线城市,下至小型城镇,都能有相应的规划人才来从事城市规划工作,这对提高城乡规划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在城市规划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人们对城镇规划存在一定的偏见,人为乡镇地区的工作环境较差,待遇较低,不能与城市的相关工作相比,因此,这也导致高职院校的城镇规划专业学科不能有效吸引学生,进而让该专业的招生数量不够稳定。同时,因为学生素质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许多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也缺乏相应的人生目标,学习缺乏目的性,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该专业时的学习效果,难以扎实的掌握相应的城市规划专业知识。另外,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深刻的认识到城镇规划专业的重要性,对市场的实际需求没有准确把握,这也让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目的性,设置的专业课程体系盲目沿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也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不能实现因材施教;个别学校过于功利这也让高职教育失去了原本的目的,这一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严重影响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3.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理论
在高职教育之中,加入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必要性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高职教育中开展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就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保证高职教育中城乡规划专业的良好教学水平,可以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城市规划方面的基层工作人员,进而解决城市规划人才供应不均衡的问题。有相关调查表明,在我国国内,每2万人中仅有1名是从事城市规划方面工作的人员,同时西部地区的城市规划师数量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这也体现出了我国城市规划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在高职教育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多集中在高职学校的教学质量方面,同时学时较短、生源较差也是高职教育城乡规划专业中比较明显的问题。目前,我国教育工作正处于一个改革时期,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新课程改革号召,高职教育也应该加强对课程体系的改革,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目前的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现实就业之间的矛盾,要认识到不同教育层次人才的互补性。在高职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清除的认识到想要短期内通过高职学校城镇规划专业来满足对基层城市规划工作人员的补充是过于理想的,但是通过高职学下开展城镇规划专业课程,可以实现对工作程序上的补充,在短期阶段内,可以通过相关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辅助其他工作人员达成工作目标,这样就能发挥出不同教育层次人才的优势,从而达到错位发展的效果。
因为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南北各地的城乡发展情况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文化习俗也有各有不同;所以,在高职教育中开展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时,我们就要根据所在地的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课程内容与课时的安排调整。从二级学科入手,明确专业学科的主攻方向,开展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实现城乡规划专业的多元化发展。在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时,应该依照国家制定的标准,再结合高职学校的具体情况加以细微调整,参考其他发达国家课程设置的原则,制定出具有本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进而提高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水平。城乡规划专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保证课程设置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要学会因地制宜的合理修改,进而达到特色办学的效果。根据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明确二级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二级学科课程 专业内容 培养目标 就业方向 高职教育内课程设置的可行性
区域发展与规划 区域发展、城乡经济学、城乡土地规划、城镇化理论、城乡统筹、政策与发展战略 规划师、管理人员 政府职能部门 低
城乡规划与设计 城市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理论、乡村规划与设计、城乡景观规划 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助理 设计院、房地产公司 高
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 城乡生态规划理论、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规划、社会型基础设施规划、工程型基础设施规划 专项规划师、基层管理人员 设计院 高
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 城市住房政策、居住区开发、房地产开发、社区建设与管理 专项规划师、建筑师助手 设计院、房地产公司 中
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 城市建设史、城乡历史发展与理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城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专项规划师、建筑师助手 设计院 中
城乡规划管理 城乡安全与防灾、城市建设管理、城市管理与法规、乡村建设管理 基层管理人员 政府职能部门 中
4.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
4.1课程内容的选择
城乡规划专业的二级学科大体上可以分成6项,通过这6项二级学科,可以十分全面的涵盖各个层次的成像规划教育的培养领域,我们根据教育内容与层面的具体要求,判断每项二级学科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城乡规划与设计”以及“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二级学科的可行性最高,可以将其作为专业课程设置在高职教育之中,而“区域发展与规划”这项学科的可行性较低,开展难度也最大,可以降低该课程设置的优先级。
相比于城市规划专业课程内容过于庞杂,二级学科课程的设置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传授相关的知识,这样就能从微观的角度让学生提高知识储备,让知识储备逐渐加深。在高职院校之中,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合理选择某项二级学科,或者将二级学科的某个重点作为教学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拿上海地区的高职院校为例,当地规划设计公司急缺绘图人员,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将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侧重点放在了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方向、城市设计方向之上,将教育目标放在培养设计人才之上。而在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的著名城市中,高职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应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方面,让学生掌握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的知识,为当地培养专项规划师。鉴于中小城镇基层规划管理力度薄弱的问题,中小城镇的高职院校应该将专业课程的侧重点放在城乡规划管理中的建设管理方面,进而为中小城镇培养管理助手以及管理预备人员。
尽管各地高职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高职教育的目标都是相同的,高职教育要遵循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三位一体的培养原则,那么在课程设置中,必须保证核心课程的匹配性,既要保证能够有效传授城乡规划专业知识,还要涵盖基础知识与职业价值取向。城乡规划专业应该以专业通识教育或主干教育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进而让学生尽快掌握相应的入门知识与基础技术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参考本科院校中的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增设一门计算机技术课程,通过计算机技术课程与核心课程相配合,合理调整核心课程重点与具体学时量,进而构建出一套核心课程体系。因为城市规划专业涉及的课程内容较广,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方向进行适量的删减,不用全部设置,对课程的构成比例进行合理调整,将基础知识类课程放在前期教学阶段,将技术与实践类课程放在中后期,将城市规划与设计、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这两个方面知识作为核心课程,对其他方面知识的课程进行精简或细化拆分,这样就能让专业教学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让专业知识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授。以这种方式开展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不仅可以保证课程的完整性,也能让学生更有目的性的选择学习目标,确保授课方式的稳定性,也能减小招生数量对课程设置的影响。
4.2课程编制模式
在选择课程方向与搭配核心课程时,应该体现出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让学生更加专精于一项专业,课程编排也应该事先职业技能的准确划分,将教育层次有效的区分出来。在编制课程时,要认清高职院校的教学周期短于本科院校,这也导致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为此,高职院校为学生安排的专业课程不易过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较弱、缺乏良好学习习惯这些因素。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应该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增加基础知识方面为教学重点,适当穿插专业肯成,在第三学期与第四学期在加大专业课课程数量,这样的课程编制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
在教学工作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的进行相关专业的实习,学生通过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城乡规划的选修歌城,这样能够让学生更有目的性的学习专业是指。为了保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达到专科院校的教育目的,课程的编制必须保证专业技术课程与职业实践课程的平衡性,职业实践课程必须保证占总课时的50%。
4.3课程设置的相关案例
拿某地区高职院校为例,该高职院校设施了城乡规划专业的一级学科,根据上文的课程设置思路,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设置城乡规划与设计为重点的教学目标,学生完成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后,毕业生即可进入上海设计院或设计公司就职。在课程编制中,学校压缩了职业基础课程,确保职业基础课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全部完成,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技能期间出现知识断档,通过定期的考试与实践项目来检验教学成果。
5.城乡规划专业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策略
5.1对专业课程的规划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城乡规划工作的实际需求,明确城乡规划的培养目标,要从理论基础、专业技能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课程入手,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好的专业化人才。理论基础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做好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可以为专业技能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岗位实习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就能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在进行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应该根据城乡规划专业的要求,注重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
专业技能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点,教师要保证能够按照专业需求向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同时按照不同岗位的需求,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求能够让学生在毕业后更快的适应相应的岗位工作。学校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按照岗位需求来设置相关课程,加强与设计院、房地产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同时做好对教学内容的筛选,这样才能更好的构建城乡规划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改革调整。
5.2注重对专业课程的评价工作
在对城乡规划课程体系的改革工作中,应该以现代学徒制作为导向,在教学中注重实现对学生身份的转变,通过加入学徒的身份,让学生认清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与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写作,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进而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同时了解相应的岗位需要,认清自身的不足,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的基础上,对学生给予学习情况的评价,在实习期间通过合作单位与企业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进而更好的获得学习情况的评价结果。在这种评价模式下,开展专业技能课程,能够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
5.3构建工学交替的能力进阶课程体系
为了保证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必须在专业课程中加入实习内容,同时应该注重理论知识与实习的相互交替,应该在学生实习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学校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样学生可以将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带回课堂,针对这些问题更有针对性的去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也能认识到工作岗位对个人专业技术知识的需要,这样就能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育效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城乡规划的高职教育工作之中,目前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影响这城乡规划专业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必须针对现有问题加以改进,做好对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工作,以求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贵庆. 城乡规划学基本概念辨析及学科建设的思考[J]. 城市规划,2013(10):53-59.
[2]陈昆仑,李丹,王旭. 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 高等建筑教育,2013,22(06):22-25.
[3]吴晓敏,董萍,陆翔,胡琥. 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探讨[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9(01):51-55.
[4]张璐,赵荣钦,丁明磊,李志萍. 专业更名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15(02):88-92.
作者简介:赵挺雄1983年3月 男,汉族 籍贯:湖南湘潭,本科,讲师 研究方向:城乡规划,村镇规划建设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