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在“云”端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线上教学策略例谈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月3期   作者:赵鹏
[导读] “经典诵读”因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摘要:“经典诵读”因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故而成为我校特色化校本课程。
        按照以往的教学安排,每天清晨都能听到学生们端坐在教室中的“经典诵读”之声。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一切都没有如期而至。本着“在疫情期间营造良好的‘经典诵读’氛围,让学生们能听到原汁原味自家老师的《经典诵读》指导课,利用居家时期及时积累优秀诗词。”的出发点,结合古诗词篇幅短小、容易操作、便于“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我带领群文阅读课题部分成员,创新开发录制了“诵读经典·情暖人心”——四年级《经典诵读》“云”课程。
        关键词:经典诵读  群文阅读  “云”课程
        一、课程“云”建构
        首先,我们确定了“短小精炼学诗词,通俗易懂解文意,结合主题巧拓展”的课程目标。之后,经过微信线上再三研讨,敲定了“1+4+2” 的教学模式。
        “1”为总体思路,即:每期课程一个主题词、讲读一首诗、拓展一类诗;“4”为教学环节,即:释题目、读诗词、解文意、巧拓展;“2”为时间跨度,即:每两天为一期课程(每期4—6分钟)。这一教学模式的确立,既为师生的线上教、学古诗词提供了有力抓手,又为“群文阅读”的线上研究开阔了思路。
        接下来的线上备课过程,既检验教师的学识涵养,又考验教师的细致耐心。从查阅资料、筛选整合、脚本初稿、二度改稿、定稿录音、选取配乐,再到后期制作、成品审核,每一个字的发音、每一个词的用法、每一首诗的讲读、每一处资料的引入我们都力求精准,每一期课程的设计、制作我都力求创新。
        二、内容“云”举例
        每期课程的主题词,从符合四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两个角度考虑,结合诗词内容和表达情感两个维度着手,提炼出了“春(《卜算子·咏梅》)、山(《独坐敬亭山》)、送别(《芙蓉楼送辛渐》)、边塞(《塞下曲》)、美好(《题都城南庄》)、梅(《墨梅》)、奉献(《蜂》)、民歌(《兰溪棹歌》)、爱国(《蜀相》)、落寞(《登幽州台歌》)、惜时(《乐游原》)、秋(《天净沙·秋思》)、桃花(《江畔独步寻花》)”等主题。下面以第7期课程主题“奉献”为例,直观解读“云”课程教学的环节设计和内容安排。
 “诵读经典·情暖人心”第7期:奉献——《蜂》
        【序  言】
        《诵读经典·情暖人心》,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第7期的主题词是“奉献”。
        地质学家李四光这样谈“奉献”: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我们敬爱的钟南山院士用“奉献无止境”这五个字深切表达他为祖国、为人民全力奉献的情怀。
        而我们今天要朗读的这首《蜂》,诗人罗隐也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奉献精神。
        【释题目】
        《蜂》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咏物诗。诗题“蜂”就是诗人所描写的对象。
        【读诗词】
        接下来的时间,和我一起来朗读吧!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解文意】
        朗读古人诗,应知古人意。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内容。
        (不论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精致最美的地方都有它们奔忙。

采得百花酿成蜂蜜,它们为谁辛苦忙碌,又为谁酿造甜蜜呢?)
        诗中的“山尖”指山峰,“占”是占有、占据的意思。
        这首诗以洗练的语言,赞美了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的品格。这是一种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
        【巧拓展】
        不止罗隐一人用诗句传递奉献,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写春雨悄然落下、滋润大地的奉献;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传达鲜花纷落入泥、护育新生的奉献;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今天则用来形容教师立足讲台、教书育人的奉献。
        【结  语】
        这个伟大的时代,有太多最美的奉献者。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是奉献,环卫工人清扫街路是奉献,人民军队保家卫国是奉献,父母悉心照顾我们的生活也是奉献……
        今天,我们朗读了《蜂》,谨以此诗,致敬在这场疫情中顽强拼搏的和平凡生活中默默奉献的每一个人。
        三、教学“云”效用
        我将制作好的语音课程,上传至“荔枝FM”平台,通过新媒体广播的形式,方便学生们学习、转载和保存。自四年级《经典诵读》“云”课程播出以来,其效果是令人鼓舞的,我们以新媒体教学技术为手段,借助经典诗词的力量,润泽学生们的心灵,使他们的人文素养悄然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反思:
        1.改变了学生惯有的古诗词学习方式
        我们在班级开展的一项线上教学微信调查中,很多学生都表示了对于《经典诵读》“云”课程的喜爱。他们觉得,在听学过程中,既可以听录音、仿范读、知背景、懂情感,又“打开了耳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升了内涵”,真正做到了居家、学习两不误。
        目前,已推出的13期课程中,转发和阅读量也在持续走高,听众也从校内四年级学生拓展到校内多个年级师生,乃至多个省份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
        学生们的喜爱让我们坚持,“以经典的诗词学习中华文化,用温暖的声音陪伴你的耳朵”的初心让我们坚守。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提升了教师的古诗词素养
        教师会教,学生才能会学;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学得好。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才是教育教学的源头。我们课题组的参研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诵读诗词、研读文意、知晓背景、互相学习的多元方式,深度发掘每一首诗词所蕴藏的内容,这不仅提升了教师自身的古诗词素养,让推出的课程经得起考量,这更是实施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保证。
        (2)提高了教师的新媒体教学技术能力
        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日趋广泛和成熟,结合各种新媒体方式的教学是对人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产生刺激,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方式。而新媒体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与影响作用,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经典诵读》“云”课程的研发,一方面让古诗词学习与新媒体技术在有机融合中呈现出灵动的创意,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提高了课题组参研教师的录制、剪辑、制作、发布等技术运用能力。
         在如今的教育中,“群文阅读”和“经典诵读”相结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它能使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化充满兴趣,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一定要努力从多角度把“群文阅读”和“经典诵读”深度融合起来,创新优化教学方式。
        现阶段,我们的《经典诵读》“云课程”为落实“停课不停学”政策、接续群文阅读课题研究、满足学生居家学习需要应运而生;下一阶段,如何促进线上与线下学习的有效衔接,让学生的诵读掷地有声,让教师的教学落地有根,让群文的研究实地有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也将继续深耕《经典诵读》课程的沃土,探索“群文阅读”教学多元化的新路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