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知识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没有生活就没有语文知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体现出人文性、多元性等特征。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时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知识讲授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连,加深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体会到汉字、劳动等魅力。
关键词:生活元素;小学语文;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一共有三个特点:其一是人文性和多元性;二是实践性和生活性;三是民族性。根据语文课程的这三个特点,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时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文章主要是对运用生活元素调动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进行分析,希望能给教育者提供借鉴。
一、将生活化元素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将生活化元素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是顺应新课改的教学模式,是对以往的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手段。教师将生活化元素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能够改变以往用成绩作为教学导向的方法,能够改善应试教育中的教学效果,还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因此,教师也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如果一直运用题海战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那么学生的天性就会受到束缚。教师如果将生活化元素融入到课堂中,能够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语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
(三)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
语文学习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积淀,需要日积月累地学习。教师将生活化元素融入到语文课堂中,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对语文学习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的习惯。
二、运用生活元素调动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策略
(一)挖掘生活中的汉字美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深刻理解汉字,就不能深刻理解语文知识。在对汉字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象形字、甲骨文还是今天的楷书,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是人们生活智慧的体现。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文字美,让学生喜欢上汉字,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日”这个汉字时,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现太阳的画面,然后将太阳幻化成简笔画,再由简笔画缩放成太阳,形成楷体汉字“日”;当学生学习“月”这个汉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观察月初和月尾时月亮的形状,然后与课本中的“月”字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明”这个汉字时,可以发现“明”是由“日”和“月”组成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日”和“月”的特征,学生可以联想到他们能够发光、照明。教师将生活化元素融入到课堂中,能够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还能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
劳动在生产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劳动可以创造美。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都反映了劳动美,像《吃水不忘挖井人》等,这些工程都是人们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体现了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如果没有劳动,社会就会停止向前。因此,在语文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应该注重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劳动美。
比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文讲授中,教师可以通过文章的讲述,让学生感受人民对毛泽东主席的感恩之情,这样学生才能从生活元素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文章相关的情境,通过播放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感受创作者传达的思想,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在语文知识的讲授中应该塑造学生的品德,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都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创作者在创作人物形象时,应该挖掘出文章中的人物美。比如,在《燕子》的知识讲授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大自然中感受燕子的美,让学生观察燕子的外貌和习性等,并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在观察完燕子后对燕子进行描写。学生还可以运用相机和手机记录下燕子活动的图片,为接下来的写作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学生在自然中与燕子进行接触,能够让学生更加喜欢燕子,并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教师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美与课本中的美结合起来,能够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还能让学生找到清晰的表达思路,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充分运用生活化语言和场景
语文课本中包含着书面表达和文言文,小学生如果不能对这些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就不能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时可以运用生活化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语言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讲授“杯水车薪”这个成语时,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成语的意思,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词汇的含义。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成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一个人的家中着火了,但是拿着一杯水去救火,火会被扑灭吗?火和水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元素,教师运用生活化语言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文知识,学生学习成语也会变得比较简单。教师将生活化语言融入到语文课堂中,能够通过生活化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在小学语文的知识讲授中,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场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讲授中,教师可以用生活化场景描述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素养。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人物的特征。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件,并运用语文知识描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还能让学生更好地发现美、创造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鼓励学生随笔生活写作
在小学语文的知识讲授中,教师融入生活化元素,可以鼓励学生随笔生活写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融入到语文课堂中,发挥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师将生活化元素 可以让学生用随笔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学生通过每天的积累无形中会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讲授新的知识前,可以让学生勇于发言,分享自己最近发生的一些有感触的事情,还可以分享令自己感动、喜悦或者气愤的事情。学生可以发表对这些事件的看法,有位学生在发言时,表示在生活中母亲对自己做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非常感动。在学生发言后,受到了来自其他学生的掌声。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告诉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学会感恩,并鼓励学生将这些想法记录下来。通过鼓励学生随笔生活写作的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推动生活化教学,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书面写作素养。
结语:总之,在小学语文的知识讲授中,教师要善于将生活元素融入到课堂中,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书发.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探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18,4(09):237.
[2]王丽杰. 挖掘课本生活元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 黑河教育,2017(07):41-42.
[3]王盈盈.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