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深浅是对理解能力的一种程度,驾驭阅读,解读文本,把握深浅是教学智慧的体现,不仅是文本解析的深浅而言,更是学生对文本解读能力的深浅感知。本文基于英语核心素养,在课前,根据学生学情及文本特点,实施有效预设;在课中,让学生沉入到文本的海洋,深入浅出的解析文本,领会文本的人文底蕴,穿透文本解读的迷漫,实现有效学习。
关键词:文本解读 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一、现象扫描:情感“泛化”背后的理性流失
核心素养背景下,随着课改的推进,课堂已成为生命教育的乐园,在推进课程过程中,对文本解读的深浅,已然成为检验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
为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品味、享受、吸收文本,与作者对话,实现共鸣。当然,文本解读的“深浅度”是最难驾驭的,教师要站准自己的位置,否则,课堂将在迷漫中不知“深”“浅”,走向误区:
1、书上开花
在教学中,为了营造氛围,想尽办法,别出心裁的设计教学环节,看似热闹非凡的课堂,但实质虚无缥缈,毫无质点可推。
曾经听过八下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夜莺动物园阅读教学的一堂公开课,教学中教师并未着眼于文章结构,引领学生去揣摩,去感悟,而用大量时间,让学生欣赏动物园各种动物的图片与视频,了解它的生活习性。
声势浩大的课堂却掩盖了教师对课文本解读的肤浅,蒙蔽了同学们的双眼,忽略了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传递,割裂了文本与学生间的联系,学生未能走进文本,更谈不上获得知识与提高能力。
2、蜻蜓点水
平时,教师习惯于表面的“双向交流”,即“师问,生答”,而有些教师总是拿简单提问,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简单的信息回答来代替教师的讲授,活跃的师生频繁互动,貌似知识点也都涉及到位,但学生的思维品质并没有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再以八下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夜莺动物园阅读教学为例,另为一位教师首先梳理文章结构,然后根据框架分解文章细节,进行提问:
Paragraph 1: language
1.Where is Singapore?
2.What language do people speak there?
3.Why can we speak Chinese there?
4.Can we speak English? Why or not?
显然,教师在备课中理解并深入文本进行解读,由于没能引导学生找准导点,导致学生游离于文本的表面进行学习。
3、百舸争流
为调动学生学习激情,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课堂成了学生“畅所欲言”的舞台。在实践中,只要学生开口说,不论见解是否正确,表演是否恰当,教师只是一味点赞来鼓励学生。
比如,在观摩2017年浙江省初中英语优质课评比中,其中部分选手抽到的所给题材是 my hero 课后,鲁子问教授在评课时曾说“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谈论心目中的英雄,让学生畅所欲言,为其写作铺垫,教学中,对hero的本质内涵有引导,但不够,学生以帮助自己学习、完成作业的爸爸为英雄,说明对英雄本质理解存在显著偏差,这对品格教育而言,有缺憾,显然与文本本意相违背的,而教师却默认了这种偏差。”
诚然,许多教师觉得这样做是为了尊重学生个性,而殊不知这样导致学生的个性得展示与所学知识存在严重的偏颇。
二、迁思回虑:在“背景”与“实践”中摸索前行
从“对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转向“对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英语教师加深对学科本质和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在教学设计时,关注内在逻辑与关联,注意内在的知识结构的提炼与整合,进而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1、从解读文本到设计活动,该思考什么?
①创设何种情境解决什么问题?
②学生获取什么信息来建构知识结构?
③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获得文化体验,提升思维品质,运用学习策略,实现迁移?
2、要改变教学方式,该做什么?
①研读文本,梳理结构。
②综合设计教学,将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融于学习过程。
③以探究和解决问题设计活动,整合语言知识技能,感知文化,发展思维品质和语用能力共融。
④走向深度学习,关注人格的发展,服务于核心素养。
三、策略探微:在“情意”与“理趣”间徜徉回旋
核心素养的问题实际上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创新等思维活动,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
(一)深度前瞻,拓展文本解读的域度
“深度”是相对于“肤浅”而言的,要引领学生潜入文本,深究内涵,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1、博览群收,形成多元的文化视野。
文本解读能力是学生英语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多元的文化视野下,通过多角度、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实现教学目标。
(1)博读,则增加高度。
《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把我国中小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目标概括成“阅读能力”和“阅读品格”两大方面,6个维度,共20个要素。
英语教师的有“文化”就是英语教师的“高度”。高度决定视野,才能正确地驾驭文本,形成高品质的教学,实现更高的教学境界。
以曾听过的九年级unit 14 I remember meeting all of you in Grade 7. 3b I remember 诗歌体裁公开课教学为例,授课教师在学生解读文本之后,用了《泰戈尔》诗歌集中的诗句,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品读:
性格不自信的,品读: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The bird wishes it were a cloud. The cloud wishes it were a bird.
一位一定要考第一名的男孩,品读:I can’t choose the best. The best chooses me.他的理解是:这诗句告诉他,他不可能把每件事情做到完美,却应该尽力做好每件事情。教师点评:什么是最好的?享受做的过程。太重视结果,是自我折磨!
驾驭文本是一种本领,而这个本领来自教师丰富的阅历,宽泛视野和深厚底蕴,才能对文本进行准确的解读。
(2)精选,则提升重点。
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但不是草率,它是一种思想,经过精挑细选,透过文本,抓住文本内容的切入点,提升文本的重点难点。
以2017年浙江省初中英语优质课评比第一天比赛教学材料LOST为例:
来自温州外国语学校的杨瑶老师根据此次指向学生思维发展的阅读写作教学进行教学设计,内容是写一则英文的失物招领启示,教学对象为杭州江南实验学校的七年级学生。在课上,她引导学生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失物招领文章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在问学生原因时,没有追问,导致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意识到失物招领的语言要是简练的且凸出重点。
(3)多磨,则开拓空间。
“好课是磨出来的”。“磨”指必需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反复琢磨设计。在每一次推敲、解读,执教中,捕捉到不同的生成,并再加以整理,内化为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开拓教学空间。
以笔者参加2017年区教学设计比赛的课题the gift 为例,在执教the gift时,笔者经历了不断“磨课”过程,第一次的教学思路是: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二,初读材料,整体感知;三、进入情境,体会细节;四、细细品味,感悟爱意。执教后,依然觉得存在问题:“材料的感悟缺乏层层剥洋葱的深入,缺乏点拨,显得苍白。”
对教学的否定才会有成长,但是过程是痛苦的,正因为有正能量的勇气,我不断磨课,把第二个环节作处理,“质疑问难,披文入情”抓住彼此对对方的爱的入手,在礼物的换得上下工夫,并增加环节,Della 买发买表带的过程中的人物心理描写。字里行间透露虽穷但爱的伟大。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悟“爱”的主题,文本主题理解就水到渠成,符合认知规律。
2、层层分解,构建浓厚的情感序列。
把文本有效地转化成教学内容,需根据学生的认知分解教学目标,构建起情感序列,使教学过程演绎成生命成长进程。
(1)由浅入深,层层悟情。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一个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把握这一规律,由浅入深、由低向高,有效分解,达成教学目标。
以人教版英语七下UNIT 1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ection 为例,设计三个层次的探究:第一层,通过表格整合信息,初步感知文本。第二层,根据文本内容完成对话,理解文本。第三层,进行范文提供写前准备,独立写作,提供模版,落实文本,不仅解读文本,更落实教学目标。
(2)低就高成,处处达情。
英语教学的低就高成就是同一文本在不同时段,去实现目标目标,既要有低就的思考与把握,更要有高成的想法和目标,学情出发,实现高成。
以2017年杭州市初中英语优质课评比第一天比赛中杭师大东城实验中学林莹教学设计为例:首先呈现三篇日记材料,然后根据不同日记进行教学设计,进行低就高成的课堂流程
(3)先放再收,时时尽情。
这里的“放”,指尊重学生自主阅读,放手学生,品读文本,体会情感。这里的“收”,指在学生的认知规律下,层层引导,由浅入深的体验情感过程,体会人文内涵。
再以2017年杭州市初中英语优质课评比第二天的教学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的华佳老师的教学设计为例:通过let’s read, let’s think, let’s share 三个步骤解读文本和设计教学,采取“先放后收”,让学生自由谈论“LOVE”的理解。从学生泛泛而谈,没有切入要点到创设情境,以图片形式再现“买花送花”情景,然后让学生谈论心情,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领悟“LOVE”深层思考“LOVE”的主题,教与学达成了默契。
(二)适度撷取,舞动文本解读的灵性。
由于在文本解读中,要超越文本,适当地撷取教学内容,通过不同层次的阅读,形成灵动的思维,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
1、深浅有致,为文本增添真亮。
突出解读文本感受,迁移升华,深入文本情境,学会感受、化为自己的语言与情感,为文本增色。
(1)平淡处,增色。
在遵循认知逻辑下,进行有效拓展链接,原本内容浅显的文本唤醒学生的思维,折射光彩,捕捉与创造情趣,寻找情感的生成点和繁衍点让整个课堂增添英语的本色!
(2)深刻处,淡然。
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让学生多思考,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揭示文章的中心,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淡然、从容处之,学生思维有向、探究有序,焕发张力。
2015年浙江省初中英语优质课评比中,杭州市开元中学徐震解读文本和设计教学为例:学生通过不断的朗读体会主人公的情绪变化,通过参与课堂教学,体会文章的主旨大意和情感变化,脉络十分清晰。以the changes of their feelings为主线进行教学,强调情绪的变化,学生也会逐步进行发掘并能最后顺利地完成主人公情绪变化的分析,文本的挖掘较深。
(3)空白处,点墨。
空白是指文本中未呈现的部分,在文本解读中,要关注空白,发现空白,引导学生去填补这些“空白”,需要教师不能把文本看成是孤立的东西,而是在文本解读中出现多种意义的碰撞、冲突,揭示出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2、出入有道,让文本彰显本色。
文本的解读要做到“入乎其内,入乎其外”,读书须知出入法,教师既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在熟读中探其意,领其旨,走出课文,或对话作者,或联系生活来体现现实意义。在“出”“入”之中解读文本,进行有效拓展与深度理解。
(1)入,则尽其细。
唯有细致,才能深入,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教师通过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之处,领悟文本。
(2)舍,则取有度。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课中,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进一步挖掘文本内涵,提升探究能力,而“教育价值”就是取舍的度,凸显重点,达成目标。
(3)出,则励其行。
第斯多惠曾说:“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也就是让学生挖掘文本的人文,浸润思想,获得发展。
再以2017年浙江省初中英语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 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的阮敏对所执教的the best cities to live in 为例解读文本及设计:
阅读文本为杂志截取的介绍两个最佳居住的城市,中国香港和哥斯达黎加圣何塞。结构鲜明,观点明确,介绍中涵盖了优点和缺点。在处理文本时,出于同学们对香港更为熟悉的考虑,先阅读了香港文本,再转而阅读圣何塞。
首先,通过观看香港若干张照片以及听文本录音,以核心素养中的 viewing,让同学们在图片和录音中获取信息,回答两个问题,即 What was Hong Kong like before? What is Hong Kong like now?
随后,引导同学们带着问题 Is Hong Kong an eastern city or a western city?阅读文本,重点关注文本中的文化点,香港是东西方的融合。同学们在梳理文本的同时,对香港这座新旧、东西并存的城市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提到香港存在的问题。第二篇文本相对来说,阮老师处理得更加直接。快速阅读全文,找出 Where is San Jose?随后,仔细阅读文本,找出 Reasons why people like to live in San Jose 通过这样的设置,同学们能把文本都理解透彻。在读后环节,引导学生对比两个城市,选出他们心目中最适合居住的地方并阐述原因,同伴分享。最后的活动是写一篇短文关于 The best city to live in.
(三)基于素养:彰显文本设计的特性
? ? 文本解读要基于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在设计上需要大胆创新,使各个流程衔接自然,整体设计,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1、情境融合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学习与情境相联系,学生利用已有认知去学习新知识,通过创设真实生活和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感知和理解词汇等语言内容,在语用中提升能力。
2、问题导向 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问题起点,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导向,引领学生独立思考、推理和探究,提升思维品质。开展多元的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加强交际 扩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交际才能习得语言,培养文化意识,实现知情融合即认知和情感的融合,递进循环,驾驭阅读文本的丰富内涵和寓意,教学和一,引发共鸣,在课中传递情感交流、碰撞智慧、感染人格。
参考文献:
1、韩宝成. 2007. “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课题实验模式及操作方案[Z].
2、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笃勤. 2012. 英语阅读教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