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日益升高,正逐渐成为心血管疾病的最后通道及顽固堡垒。据美国统计学资料显示:2005年美国约有500万例心衰患者,每年约有550000例患者发病,50-59岁人群患病率为1%,80岁以上人群约大于10%,预计到2037年,心衰患者可达1000万例[1]。澳大利亚Kelly对1993年和1950年的心衰患病率研究显示,各个年龄段的心衰患病率均明显增加[2]。据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我国成年人心衰的患病率为0.9%,其中男性为0.7%,女性为1.0%,我国心衰的患病率低于西方,但是按这个患病率计算,我国目前34-75岁成年人中仍约有400万心衰患者,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3]。
尽管近20来年,针对心衰的病因、诱因、发病机制及诊治上的研究有很大进展,但心衰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居高不下,这其中的原因可能为:心力衰竭为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很多,其中主要病种为冠心病、高血压,这两种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故导致心衰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随之升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心肌结构及功能随之衰退,这也是导致心衰的极其重要的原因之一;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很多导致患者在急性发作期死亡的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经过紧急溶栓、急诊PCI及积极抗心律失常治疗等,患者急性发作期死亡率大大减低,但多数患者后期并发充血性心衰,这是心衰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急性心力衰竭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右心衰竭则较少见,急性左心衰竭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急性心力衰竭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为原来并无心衰的患者急性突发的心衰和慢性心衰的急性失代偿。心衰的病种主要为冠心病、高血压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自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制定急性心力衰竭指南[4]以来,在这一领域又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心衰的诊断应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血氧饱和度测定、心脏B超等)全面诊断。目前诊断心力衰竭的实验室检查客观指标:B型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其N末端B型利钠肽原浓度(NT-proBNP)升高是近几年用于临床上诊断心衰的一个重大进展[5]。
近10来心衰治疗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心力衰竭在分子生物学机制方面的研究日趋增多;药物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B受体阻滞剂药物、ARB 类药物、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治疗获益证据日益完善,中医中药治疗方面取得的进展;“生物时代的开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CRT-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iibrilla,ICD)、左室辅助装置 (left ventricular assistance device,LVAD)等治疗获益。2010年ESC首次制定了心力衰竭器械治疗指南,心脏再同步化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价值逐渐得到证实,循证医学证据也更加坚实。大量随机、多中心试验分析了CRT的长期临床疗效,这些试验应用CRT或CRT-D进行平行或交叉的分组治疗,通常情况下这些研究的入选标准是:在优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NYHA心功能分级仍为III-IV级,LVEF≤35%,窦性心律,不同定义的左心室扩大,QRS时限≥120ms或≥130ms。荟萃分析显示,对心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下降的患者来说,最有效的选择是CRT-D。
参考文献:
1.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5 heart and stroke statistical update. Dallas,TX: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5.
2.Kelly DT. Paul Dudley White International Lecture. Our future society:A global challenge. Circulation,1997,95:2459-2464.
3.顾东风,黄广勇,何 江,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3-6.
4.Nieminer MS,Bohm M,Cowie MR,et al.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Heart Failur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J]. Eur Heart J,2005,26(4):384-416.
5.Kirkpatrick JN,Vannan MA,Narula J,et al. Echocardiography in heart failure: applications, utility, and new horiz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07, 50(5):38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