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阅读方法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6/1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7期   作者:赵小琴
[导读] 数学作为一种思想、一种语言,学习时离不开阅读。
        【摘要】数学作为一种思想、一种语言,学习时离不开阅读。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让小学生愿读、会读、乐读数学语言,阅读方法的培养是必要的,也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只有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着明确的阅读方法,才能促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阅读方法      培养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那么什么是“数学阅读”呢?数学阅读指的是: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理解、获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
        在小学阶段,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方法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阅读?下面就审题和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方法谈几点体会。
        一、“顺推式”阅读法
        “顺推式”阅读法就是顺着一条条已知信息进行阅读,从而找到问题中要求的结果,是一种培养学生顺向思维的方法。这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层层剥笋的阅读中思路逐渐清晰,判断越来越准确。在阅读中由已知的一个或两个信息衍生出新的信息,再与已知的其他信息结合衍生出另一个新的信息。这样一步步顺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
        “顺推式”阅读法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是非常合适的。低段学生刚刚接触数学,虽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但是思维还是处于比较低的阶段。他们不善于主动地将文字、符号、图、表结合起来,转化为数学语言。因此,为了给学生今后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十分重视学生“顺推式”阅读方法的培养和实践。
        例如二年级上册的一道题目:“公园里有28朵红花,比蓝花少10朵,黄花又比蓝花多15朵,黄花有多少朵?”学生在阅读到“公园里有28朵红花,比蓝花少10朵”时,可以想到通过“28-10”得到蓝花的数量,再接着往下读另一条信息“黄花又比蓝花多15朵”,这时学生就很容易想到用“蓝花的数量+15”得到黄花的数量,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学生在“顺推式”阅读方法的训练中明白阅读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时常感到他们通过阅读而成功地学会了知识,提高了数学阅读的自觉性,同时激发了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逐渐提升他们的顺向思维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提升逆向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倒推式”阅读法
        “倒推式”阅读法与“顺推式”阅读法正好相反,是在阅读时可以先提取最后的两个信息,衍生出新的信息,再与前一个信息相结合衍生出另一个新信息,以此一步步倒推,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六年级上册的一道题:“一袋面粉,妈妈第一天用了1/4,第二天用了剩下的1/3,还剩下10千克,这袋面粉一共有多少千克?”阅读时可以先提示学生读后两个信息,即“第二天用了剩下的1/3,还剩下10千克”,学生很容易想到10千克占剩下面粉的2/3,
        列出算式10÷(1-1/3)   =15(千克),即求出了第一天用去后剩下的重量。然后再结合“一袋面粉,妈妈第一天用了”,得到一袋面粉的(1-1/3)是15千克,要求出一袋面粉的重量,只要用15÷(1-1/4 )   =20(千克)就可以了。
        理解是数学学习的通行证。

“倒推式”阅读法加强了学生对对题目的理解,迅速捕捉到题目中重点信息,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推理的积极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化被动做题为主动思考,将一个个枯燥乏味的数字,转化为有效的数量关系,增强学习的兴趣,加强深层次思考,进一步提高解决稍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也是养成良好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
        三、“类比式”阅读法
        “类比式”阅读法就像语文教学中的“辨字组词”一样,是通过两道或两道以上容易混淆的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在对比中读透信息、读出相同和不同点,从而正确解决问题。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埋怨学生的真粗心,其实是因为孩子面对复杂多变的题目时,受数学思维定势的影响,他根本不能灵活应用。当老师将题目内容或获取的信息进行组合、提炼,有针对性地对比,学生多数就会发现题目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然后根据条件问题进行解答了。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一道题:“小汽车每辆9元,小明拿了30元钱买了一个布娃娃,还剩多少元?”很多学生由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列式为“30÷9=3(个)……3(元)”这时我并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及时补充了一道“小汽车每辆9元,小明拿了30元钱能买几辆?还剩多少元?” 学生通过阅读,在阅读中进行对比,分析关键句,很容易就发现“30元钱买了一个布娃娃”和“30元钱能买几辆”是2个不同的信息,马上明白了两道题目的异同。同时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仔细审题的重要性。  
        类比法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新旧联系,思路更加清晰,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石。?
        四“寻珠式”阅读法
        “寻珠式”阅读法是让学生在一些语言描述中抓住关键句,分析关键信息,理清各种信息之间的联系,再进行解答。就像在贝壳中去寻找珍珠一样,目的明确,思路清晰。
        在平时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做题时经常没有明确的要求,使得观察过程凌乱,不能准确地发现隐藏在题目中的重点,不会分析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导致解题时思路紊乱,不知从哪里开始解题。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关键词句,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让孩子学会咬文嚼字,斟酌语言文字的含义。
        例如这样一道题目:“国庆节就要到了,为迎接国庆节的到来,我校二(1)班42名学生举行‘庆国庆’联欢会,王老师让6名学生把54只彩色气球挂在教室里,平均每个学生挂几只气球?”在阅读时,教师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读题,让学生逐字、逐句的阅读,不理解的地方及时给予指导,再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一些有用的信息,学生就能发现这题实际上就是:“54只气球平均分成6份,求一份是多少”。
        通过类似的反复阅读,学生就会在阅读题目时养成抓关键句词的好习惯,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获取知识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才能逐步养成自觉审题的习惯。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引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因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有意指导,经常训练,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数学阅读,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新课程.数学阅读教学新论》李兴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3、《小学数学教育》2018--11
4、《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翟家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