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善中教授等人撰写的《太平天国史学述论》,该书是一部翔实厚重之作,其主要体现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客观公正、有理有据等方面。该书出版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推动新时期太平天国史研究向新的高峰迈进;进一步明确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新方向;同时是扬州大学淮扬文化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成果的体现。至于该书的缺陷,则瑕不掩瑜,笔者殷殷期望作者在以后的再版修订中能够作进一步的开拓与完善。
关键词:太平天国史;史学述论;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是近代中国三大革命高潮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天平天国史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成为史学研究的“五朵金花”之一。改革开放后,随着区域经济史、社会经济史等诸多交叉学科的兴起,学界的研究重心渐趋转移,传统的太平天国史研究虽风光不再,但是研究从未停滞。进入新时期,为了回顾与反思太平天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吴善中教授等人编撰了《太平天国史学述论》。该书按照传统的史学史的基本的写作理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太平天国研究作专题性或阶段性的评述。通读全书笔者收获颇多,在此不揣浅陋,兹撰此文,将一些感想写出来与读者分享,不足之处,望其能够多多批评指正。
一、《太平天国史学述论》是一部翔实厚重之作
《太平天国史学述论》一书之所以被称为翔实厚重之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全书共计34万余字,除“前言”、“后记”之外共分为六章。该书详细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界有关太平天国研究的主要层面,包括经济、外交、军事、宗教、典章制度、人物等各个方面。作者匠心独运的在书中采用了“章节体”和“纪传体”相结合的体裁,对上述主要层面按照专题或阶段,进行一一评述。内容翔实、框架严谨、思路清晰,实现了内容与结构完美的结合。具体而言,第一章作者主要介绍了“太平天国印书、文书的搜集与整理”,作者在书中指出印书和文书是研究太平天国史最基本的史料,历来受到学者的高度重视。对印书与文书的论述,作者别出心裁采用以时间为“经”,以人物的“纬”分门别类,对晚清以来的太平天国印书和文书的搜集与利用情况进行总结性概述。第二章将目前学界对太平天国的经济、军事、外交、宗教各种论点分专题进行一一评述。第三章作者对太平天国时期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研究状况展开论述。从上述我们可知,如果作者没有很高的史学素养以及史学写作的理路,是不可能进行如此巧妙的谋篇布局。
其次,客观公正、有理有据。这是全书的一大特色,作者早年师从著名历史学家祁龙威先生,学习和研究太平天国史。在祁老的点拨下,作者努力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来研究太平天国。因此该书处处可见作者对太平天国时期发生的各个历史事件,采取事实求是,一分为二的观点,努力做到依据史料来说话。比如书中有关“北伐失败的原因”。长期以来,历史教科书中有关北伐失败原因是由于孤军深入、后继无援而导致北伐失败的观点一向占据主流地位,随着历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该问题的探讨也不断由表及里。有学者认为北伐失败主要原因是由于战略上的错误。也有学者持异议看法,他们认为北伐失败的原因是诸多方面的,比如北伐军将领素质低下,敌我双方军力对比失衡等。作者则在实证的基础上分析认为,北伐战略的对错主要取决于北伐战略的目标,如果北伐目标是攻占北京,推翻清政府,那么此战略显然是错误的。
二、《太平天国史学述论》出版意义重大
首先,《太平天国史学述论》的出版推动了太平天国史研究向新的高峰迈进。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太平天国史研究一度成为“一花独秀”,老一辈史学家简又文、罗尔纲、茅家琦、钟文典等诸位先生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其进行过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改革开放至世纪之交,受经济热潮的影响,学界研究趋向开始渐移。这段时间有关太平天国史的研究成果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都不及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段时期。综观新时期有关太平天国史研究状况与水平,无论在其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笔者认为都有待提高。笔者对近十年来发表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国内权威学术期刊上有关太平天国史文章进行粗略统计不足二十来篇,更加印证了这一观点。在此种背景下出版的《太平天国史学述论》无疑给学界一个巨大启示。总结太平天国史研究既有的学术成果,发现问题,克服缺陷,必然对新时期太平天国史研究向新的高峰迈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太平天国史学述论》的出版进一步明确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新方向。《太平天国史学述论》的出版实质上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学界有关太平天国史研究的状况进行回顾与反思,以期发现问题,得出启示。该书的汇编的目的让读者了解到太平天国研究所取得巨大成果及其存在的不足,并明确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目前所处的阶段与何种状态,为今后学界探讨指明了方向。了解以前、熟悉当前、努力往前能够把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对于帮助和判断太平天国史研究未来发展趋势与重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其科学的定位提供有效的依据。因而该书对于今后太平天国史学研究,无疑开辟了新的方向。
最后,《太平天国史学述论》的出版是扬州大学淮扬文化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成果的体现。淮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大学依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与资源,充分发挥其所长,在整合现有的资源前提下,适时成立淮扬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在江苏省“十二五”期间,被江苏省教育厅定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自成立以来该中心累计出版学术著作50余种,计1500万字。吴善中教授等人编撰的《太平天国史学述论》作为“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丛书之一,是淮扬文化研究中心学术成果的最新展示。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对于不断推动太平天国史研究大有裨益。
三、不足之处
《太平天国史学述论》能够如期的出版,里面凝聚着吴善中教授等人的多年心血。他们秉持着“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的治史精神,不辱使命,开拓进取,终成一家之言。然而,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文章著作也同样如此,当然《太平天国史学述论》也不例外,该书存在的不足之处,在笔者推敲下来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书中有关太平天国的政治史没有写,进而就明显的忽略了太平天国有关国体、政体及其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组成。太平天国政治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中央政权、地方各级政权以及司法制度,都是属于政治史的范畴,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将其进行分为专题进行评述,是该书的明显的缺憾。
第二,在典章制度上,没有反映太平天国的职官制度以及宫廷生活。太平天国职官是太平天国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京事变前太平天国只分封几个诸侯王,到了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为了稳定军心,采取乱封王位至太平天国灭亡时已达到两千多个王,数量实为庞大,作者在书中并未对这一层面进行及时的归纳与总结。还有太平天国宫廷生活与诸王私生活,该书也没有提及,略显得有点考虑不周。
总而言之,瑕不掩瑜,《太平天国史学述论》一书成绩显著,值得称赞。它的出版必将对今后的太平天国史研究是大有裨益的。至于该书的缺陷,笔者殷殷期望作者在以后的再版增订中能够作进一步的开拓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善中:《太平天国史学述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