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0/6/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5期   作者:王梅
[导读]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素质教育的精髓就在于面向全体学生,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素质教育的精髓就在于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全面、主动地发展,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学困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学习习惯等方面比多数同学落后一些,这些学生往往因为家庭或者自身原因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成绩差,有些学困生不仅不认真听讲甚至还会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转变学困生成为教育教学重点。下面我就从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方面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人生下来就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首先在理解能力方面,课堂中就有部分学生听不懂老师所说的话,出现了学生与教师沟通障碍,这往往是孩子成为学困生的罪魁祸首;其次在思考、思维、学习方法方面,部分学生对知识缺乏深刻的理解,不能脱离具体表象形成抽象的概念,也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导致思维单一,想象力差,迁移能力差,概括水平低,不会多方面探索问题,形成思维定势,不能根据新问题的特点做出灵活的反应。
        2、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时代进步的同时,大量的网络游戏、聊天软件和不良影视作品在无形中吞噬着学生纯洁的心灵,继而造成学生过分迷恋而厌学、甚至弃学。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也会使学生心灵遭受重创而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还有部分父母态度粗暴,教育方法单一,使学生难以忍受,导致厌学;或没人在家管教,长期放任自流。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就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3、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的感情交流,使学生的个人感情方面出现障碍,并有强烈的挫折感,不愿学习。同时面对老师强加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觉数学枯燥乏味,造成学生只应付作业的完成而不关心学习的效果。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转化的基础       
        ?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使学困生对学习感兴趣,教师必须得到学困生的尊敬和爱戴。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上课充满激情,对学生一视同仁,特别要尊重和关心“学困生”, 尽量避免教师语言或态度的不慎,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脆弱的自尊心,经常与他们接触,多参加他们开展的一些活动,找其谈心,使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寄予的厚望,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责任。
        2、纠正学习态度是转化的前提
        态度决定行为,只有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因此在学困生转化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那么,我们该如何端正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呢?我会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这样做就是要重新燃起这部分学困生的自信心,慢慢地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转变,同时也能帮助这部分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获得成功的喜悦是转化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分层教学,要创设情境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学困生”表现自己的才能,减少“学困生”学习中的挫折感,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老师的肯定、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例如:在小组合作中让“学困生”代表小组发表意见,这样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能注意收集各种信息,回答时是代表小组意见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学困生”的作业差错率往往很高,教师批改作业时,不要一看到答案不对就打×,应分析思考的过程是否正确,是否合情,指出对的部分,划出错的地方,待其订正后,再给予评分。如果订正对了,还可以打优给予鼓励,为了激励“学困生”,也可以在他们之间开展竞赛,看谁进步快,让“学困生”感到努力不断见效,拼搏就会成功,增加“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4、课堂教学是转化的主战场       
        上课时,要尽量给他们创造一些提问、回答问题的机会,在“学困生”完成练习遇到困难,迫切希望有人帮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辅导,在他们产生错误前帮助扫除障碍,其效果比课后补课要好得多。实践表明:坚持课堂巩固才能有效地防止“学困生”日益落后、才有可能稳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5、改变评价的方式是转化的关键       
        在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教师对这些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进行表扬,并将他们的闪光点进行扩大,这样一来能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二来也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们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并通过鼓励性评价来给学困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向上的学习氛围。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6、持这以恒是转化的保证       
        “学困生”一旦有思想上的转化,就要趁热打铁,围绕这一点,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变厌学为乐学,夸美细斯认为:“求知和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一旦激发起来,就要防止逆向转化,所以必须持之以恒,对于出现的漏洞给予坚决的堵死,毫不松懈,长期以来,“学困生”的潜力得以发挥,兴趣愈来愈高,成绩就不断提高。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有辛勤的劳动,也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的开拓探索前进,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翟素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后进生[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9.
        [2]唐玉兴.初中化学后进生转化的几点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