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情绪调节和课堂管理

发表时间:2020/6/5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卢志高
[导读] 优质课堂教学,除了高效的完成教学内容外,也包括对课堂管理和教师自我情绪的把控。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澄泰乡下江小学  卢志高  530506

摘要:优质课堂教学,除了高效的完成教学内容外,也包括对课堂管理和教师自我情绪的把控。积极情绪的渲染,可以使课堂锦上添花;消极的情绪,会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倍感压力。基于此,本文将对教师的情绪调节和课堂管理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堂纪律;情绪调节;心理学
        引言:“情绪”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包括老师的言语、表情、眼神和具体行为,并影响着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具体实践中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过于积极的情绪,会带给人盲目自信;有时适当的消极情绪,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的去看待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
        一、对“情绪”的认识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情绪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具体的定义。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情绪是一个人对自身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所建立的强烈而短暂的反应,它是对主观感受的一种表达,也是通过认知互动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包括了人的“喜、怒、哀、乐、惊、恐、恨”。
        “情绪”是个中性词,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自然反应;是自身对需求得到满足或者没有得到满足时的一种生理反应;是由外而内的感受加互动,然后又由内而外的行为表现。即,外界环境影响并产生情绪,而情绪又会通过特定的表情、语言以及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情绪”的出现是双方或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我们去批判一个人有消极情绪时,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情绪”发起者本身,而忽略了构成“情绪”表现的客观因素。
        举个例子,课堂上调皮捣乱的学生经常扰乱课堂秩序,影响老师教学。通常情况下,老师会选择以说服教育为主,重则到走廊发罚站,这就是一种情绪的表现。罚站就是老师发出的命令,没有商量的余地,“张猛,商量一下,你去走廊罚站行吗?”,几乎没有老师会这样去表达,商量就代表有回旋的余地,如果不去罚站,老师就要接受张猛的胡作非为。接下来,张猛的家长来到学校投诉老师,面对这种情况校长会怎么做?完全支持该老师的做法;还是接受投诉,惩罚老师;又或者两头安慰?恐怕无论怎么做都没办法保证老师不会出现类似的“情绪”表现,也无法认定学生张猛彻底改过自新。因为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人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解决矛盾上,而忽视了问题出现的成因。总体来说就是,怎样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师生在相对比较和谐的气氛下完成学习任务。
        二、辩证的看待情绪
        (一)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表现为: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热情,诚恳,可信和自信:谈话时,轻松自如,不吞吞吐吐,不慌慌张张;没有相互敌视和防范的心理和行为。但积极的情绪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
        如果老师每次都坚信张猛下次一定会改,用当下比较流行的词来形容就是:打脸。就像我们在网上买东西,同一家店里,每次买到的东西质量都不好,那还会继续支持这个店家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举例,同样类型的数学题,在几次考试中都出现过,学生每次都做错,无论老师怎样去讲解都无济于事。这时积极情绪的传递,会让学生增加自信;热情诚恳的鼓励,会使学生迎难而上。但它的另一面就是,即使下次还是做不对,下下次仍然机会去证明自己。显然,老师这种积极情绪的渲染,带给学生消极的情绪去面对数学题。试问高考有几次机会?
        积极情绪的教学或课堂纪律管理,是要从行为中看到收效,产生积极的效果,否则毫无意义。
        (二)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表现为:与人交往时,保持过远的距离;不太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在对方说话时心不在焉地干一些别的事;沟通时,相互猜疑,防范多于理解和谅解。
        对于“情绪”的发起者,旁观者通常是嗤之以鼻的,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为人师表”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胎记,必须是与生俱来的。人们经常会说:“身为老师,面对学生扰乱课堂纪律的情况,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就是“负面情绪”,包括敏感、冲动、没有耐性。准确的讲是内在自我触发后的过度反应。举个例子,张猛在接受批评教育后,课堂表现有所改善。但好景不长,之前的行为又再次表现出来,老师对此感到非常的生气和愤怒,给张猛带上了屡教不改的标签。我们不能要求老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不去生气或愤怒,因为前面讲过,情绪是认知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反应。面对张猛的再次承诺,老师一定会去怀疑:是否是因为上次的宽容,让学生觉得这次还是会被理解原谅?若是这样,那教育会变得毫无意义。失信,不诚实的印象深深的留在老师的脑海里。
        那么作为老师,面对类似的情况该如何去调节自己的情绪呢?首先我们不能刻意去压制这些消极情绪,老师也有七情六欲。要对自我消极情绪有清醒的认识,并学会去利用消极情绪所引发的具体行为管理课堂。例如生气,当面对向张猛这类学生时,用适当的生气或者愤怒去提醒学生,然后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惩罚”,如告知家长(假如张猛害怕他的父亲)。这样当张猛再次准备扰乱课堂纪律时,他的身体记忆会提醒他:爸爸会打他。然后会在头脑记忆中搜索原因:老师生气了,最后会把“老师生气”和自己的课堂行为建立起联系。这个原理很像心理学中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这种做法对其他学生同样起到警示作用。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也在采用类似的做法,只是对“消极情绪”的形成过程没有相对专业的认识,进而出现人们通常所说的,老师的消极情绪给学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所以对“情绪”的发起者,旁观者才表现出嗤之以鼻的态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辩证的去看待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所带来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以良好的情绪为开端进入课堂,将这种积极情绪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不自觉地被吸引、被带动。但在面对特殊情况时,也要充分利用消极情绪所产生的行为,具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吕青倩,罗增让.论教师的情绪调节和课堂管理[J].教师教育论坛,2016,29(01):72-75.
[2]邢秀芳. 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