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自立人格理论的概念,随后从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两个方面阐述了自立人格下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内涵,最后将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以及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课程开设重点作为切入点,探讨了自立人格下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建构策略,希望提供有利参考。
关键词:自立人格理论;幼儿园;社会教育
幼儿园社会教育,主要是指组织幼儿开展相应的社会性学习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幼儿的社会认知等能力。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幼儿阶段个体社会性发展与其今后的社会性交往等都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自立人格能够为幼儿园社会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此,幼儿教师应当把握其优势,有效的促进幼儿的成长发展。
一、自立人格理论的概念
所谓自立人格,主要指的是个人在解决生存问题过程中所形成的涉及个人与人际的独立性、自主性、灵活性以及责任性等特征的综合性人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将其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个人自立以及人际自立。它主要是个人对于自我、他我等关系的认知以及相应的处理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个人自立主要是处于“自我”层面,而人际自立则是处于“社会”层面。然而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有社会关系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1]。良好的自立人格能够正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正确认识并且妥善处理好自我以及他我之间的关系。对此,对于幼儿自立人格的养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自立人格下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内涵
就自立人格层面来看,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人际交往目标。①使幼儿自主与他人交往。在这个过程中,要关心和爱护幼儿,组织幼儿开展相应的游戏活动,使其切实的体验到与他人交往带来的欢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②让幼儿和伙伴和谐相处。幼儿教师可以给幼儿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幼儿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他人,并且在交往过程中发现伙伴的长处。③具备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主性。注重幼儿的体验,引导和鼓励幼儿自己做决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2]。④使幼儿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且引导幼儿以平等、正确的态度看待一切事物。其次,社会适应目标。①使幼儿逐步适应并且喜欢上群体生活。幼儿教师可以适当的组织幼儿开展群体活动,如“组织大班幼儿游小学”等。②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要做到诚实、守信。③形成基本的归属感。
三、自立人格下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建构
(一)完善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课程体系
要想进一步开展关于幼儿自立人格的教育活动,那么就必须在制定培养任务的同时,有效的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育体系,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完成培养幼儿自立人格的目标。
现阶段,对于我国的幼儿园社会教育,即使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规定,但是实际上,大多数幼儿园还是没有建立对应的教学体系。基于此,根据幼儿自立人格的培养目标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应当与幼儿的成长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有机整合起来,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开展生活体验式活动。大部分幼儿园其中都设有“生活体验馆”等活动场所,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亲身感受做饭、种菜等一系列活动,其中不但包含了个人活动,也包含了人际活动,是十分可行的活动形式之一。另外,幼儿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开展相应的角色扮演类游戏,模拟社会中真正存在的生活和角色,如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售货员与消费者,家长与孩子等。由于这些活动会涉及到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因此对于幼儿的人际自立人格的养成是十分有效的。
(二)幼儿自立人格养成教育课程开设重点
就幼儿自立人格的养成过程来看,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幼儿教师不断的挖掘和积累,在实践过程中意识到自立人格的养成对于幼儿成长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自立人格。首先,自立人格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所在[3]。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具备自立人格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有更加向上、优秀的一面,能够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各种问题。由此可见,对于幼儿自立人格的培养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幼儿教师以及家长应当自主、积极的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立人格,并且有效的促进其发展。其次,就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人自立以及人际自立既是独立的个体,又具有一定的联系,是一种相互配合、制约的关系。自立人格具有数十种特征,一般而言,它不可能在同一个体做到面面俱到、共同发展。对此,幼儿教师有必要结合幼儿之间的差异开展教育活动,另外,还应当对幼儿的优势和劣势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且有意识的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的达到平衡、稳步发展。再次,幼儿园以及家庭是幼儿最关键的成长场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自立人格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推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其今后的成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此,幼儿教师应当强化家校之间的合作,为幼儿构建一个良好的家校共育的模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家长的认可和配合,给幼儿提供养成自立人格的成长环境,从而一同推动幼儿自立人格的稳步发展。最后,对于幼儿自立人格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对于幼儿的社会性教育,其精髓是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问题教学以及游戏教学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自立人格,给幼儿提供相应的交际平台,从而培养幼儿自主、自律等自立人格品质,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的成长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关系着我国未来的发展。对此,幼儿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手段,有效的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自立人格,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慧惠. 幼儿园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幼儿的社会性情感支撑浅谈[J]. 才智, 2018(1).
[2]赵俊. 浅谈幼儿园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意义[C]// 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 2016.
[3]赵亚楠, 杨雅清. 幼儿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园德育工作[J]. 教育实践与研究(C), 201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