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在语文写作课中的运用以及策略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月第3期   作者:傅依君
[导读] 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校的教学中去,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的核心任务。
        【内容摘要】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校的教学中去,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的核心任务。任务环节的教学设计是以合时宜的任务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的,以“任务”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深层次地加工知识,完成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并最终实现素养立意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素养,任务中心,语言运用
        一、相关理论
        “语文素养”在新课程标准中出现十次以上,是课程标准核心的不可忽视的概念。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华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指出,“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笔者认为核心素养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去落实。二者相辅相成,,而任务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专业知识创设出一个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任务,可以实现有意义的教学。在课程中借鉴设置任务的教学设计思想,学习任务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学习情境、认知工具和教学支持与管理。具体的实施步骤包括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设计教学任务、教学情景的设计。通过设置任务这样的方式不仅仅是将知识点融入到任务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也能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作为基层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通过写作课《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教学指导,设置推动思考的一些具体的任务,对说明文写作教学有一定的探索与启发。说明文写作时,要综合文体特征、学情基础等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整体规划,有梯度地设计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通过观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能有方法、有目的地抓住事物特征进行写作。
        二、具体实施
任务一:演绎明特征
        在上课之前,出示“桑葚熟了”的PPT,直接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对事物有一个快速认识。接着出示描写桑葚的文字:
        我一时惊呆了,只见翠绿的桑叶层层叠叠,桑树衬着紫红色,迎风摇曳。成熟的桑椹,紫色和紫色,充满树枝,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大家一齐兴奋地扎入桑林,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专挑那个大、肉厚、色紫的下手,来个先尝为快。熟透的桑葚浑身透着光亮,充满水分,稍不小心就会把它捏破,挤出紫汁来。我轻轻地捡了一个,把它放进嘴里咀嚼。顿觉满口生香,通过味蕾透出一种桑科特有的清甜,丝丝滋润到心田。就这样,我们一边尽情地采摘,一边忘情地海吃,那是一种绝美的享受。
        学生朗读,绝好的视听享受,仿佛让人身临其境了呢。教师做示范,把里边的句子改一改,写出桑树的特点,看看效果如何。
        成熟的桑椹呈紫红色,枝条枝繁叶茂。
        改:成熟的桑葚,是黑紫色的。
        马上布置任务一,让学生仿照示范,改写句子,于是看到了学生的成果:
        1.成熟的桑椹呈紫红色,枝条枝繁叶茂。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
        改:成熟的桑葚如玛瑙。
        2.大家一齐兴奋地扎入桑林,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专挑那个大、肉厚、色紫的下手,来个先尝为快。
    改:成熟的桑葚个大、肉厚、色紫。
        3.我轻轻地捡了一个,把它放进嘴里咀嚼。果汁溢出来了,我突然感觉到了它的香味。通过味蕾透出一种桑科特有的清甜,丝丝滋润到心田。
    改:放入嘴里嚼,口感清甜。
        于是刚开始的长长的的文字变成了这样:
        桑葚初熟时为绿色,成熟后变紫红色或黑紫色。黑紫的桑葚浑身透着光亮,像玛瑙,晶莹剔透。成熟的桑椹酸甜,果肉厚,紫色,糖多。
        通过这个仿照老师的示范,让学生改写的任务,意在通过演绎的方法让学生自觉感受到说明性语言的特征。语言简洁些,而且事物的特征也一目了然。
        接着出示概念:桑椹的改良描述是对事物的描述。写事物描述最重要的是掌握事物特征进行说明。抓住事物特征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观察,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事物,用眼耳口鼻等感觉器官,对说明的事物进行看、听、尝、嗅、触,提高我们的理性认识水平。当然,有的时候因为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直接观察,也可以通过查找分析资料,从中提炼概括出事物的特征。
        “语言建构与应用”是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本层次。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和审美素质的发展,对文化的继承和理解都是建立在语言的建构和应用之上的,是在建构学生个人言语行为的过程中实现的。事实上,从“关注教学”到“关注学习”的转变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任务在学习活动中的比例和地位,重视课堂改进,支持学生完成有效的任务,促进学生学习和交流的机制和环境,从而促进课堂变革。
        学生不仅要有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还要到实践中去运用,最后还要运用实践体验,因此笔者还安排完成下一个写作任务。
        任务二:实践演练
        任务环节的教学设计是以合时宜的任务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的,以“任务”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深层次地加工知识,完成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帮助学习者从宏观到细节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教师提供认知工具帮助学习者解释和把握学习任务,提供学习策略有效支持学习者问题的解决。及时跟进学生问题解决的进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必要的教学支持。
        在学生对说明文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设置练笔的任务。如出示麦秆扇的图片,第一步就让学生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观察记录表的任务。学生们观察了扇子的形状,圆圆的形状;观察了扇子的材质,是用大麦的杆子做成的,闻一闻,有股清香;关注了麦秆扇的用途,轻轻一扇,凉爽的很;关注了麦秆扇的编制方法,采用“编一根,挑两根”的手法。
        观察之后就开始练笔了,提醒学生想要说明的扇子的主要特征,再说次要特征,这样的说明顺序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确实,我们在说明一项事物时,首先要仔细观察,然后把观察到的内容具体下来,层次分明,有顺序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即可。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核心目标是帮助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等知识组织工具,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对所学知识的系统脉络。这一方面在任务的设置的教学设计中尤其重要,因为与传统的教师讲授不同的是,以任务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情境的知识点往往是贯穿于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的,学习者需要通过强化练习与总结环节实现对知识系统的梳理。
        这一节课笔者的教学设计主要通过两个任务来展开,设计的任务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品桑葚,出示一段描写桑葚的语段,选择的这个语段是描写性更强的文字,并在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例子,将描写性的文字改写成简洁的说明性文字,并且让学生自己改三个例句,学生能更直观的感受说明性文字的特点。通过演绎的方法,让学生对说明文有一个初步认识。
        写麦秆扇的过程,就是实战演练,让学生对说明文写作有初体验。第一步,观察、小组合作,让学生仔细观察麦秆扇,并记录观察到的扇子的特征。第二步,整理反馈,让学生明确自己最想说明扇子的特征,放在文章最开始的地方进行介绍说明。第三步,写作成文。
    三、存在的不足
        1.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课堂的语言还是太弱。课堂的语言偏向口语化,太随意,应该更加严谨。
        2.在设计品桑葚这一环节时,学生对说明性的桑葚语言的把握并不到位,对说明性的文字还不能有更直观的感受。在这里的设计,我应该更有梯度,更有层次的将学生导向说明性文字的理解。
        3.在对麦秆扇的观察环节,只用一把扇子在全班进行传阅观察,这就导致课堂时间的效率不高,应该多借几把扇子,让小组活动起来,效果会更好。
        总之,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同时充分反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通过自主的积累、理解和整理,可以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应用规律,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言语经验和技能,从而在具体方面正确有效地进行交流。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结语
        笔者以为,语文素养与文学鉴赏相比,语言素养是主要的东西。语言把握不好,人文主义的理想目标难以实现,人文主义对工具性具有导向作用,如果工具是雪中送炭,那么人文主义就是锦上添花。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整体规划,有梯度地设计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可以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吉林.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张  庆. 我的小学语文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张  青.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6]崔  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
[7]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鱼国超.《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发展初探》.《探索与实践》.[J]2002.
[9]陈  怡.《人教版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比较研究》.[J]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