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改的指导下,现代信息技术在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础科目,也是学校课程安排和老师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起点,小学高年级同学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储备了基础的算术能力,建立了简单的数学意识。本文将简单分析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高年级; 数学教学; 有效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越来也多的被运用于教育行业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可以扩充数学课堂的教学资源,提高数学教学课堂的生活性和趣味性,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1.1教材内容有限
以往数学教学课堂是以课本为核心展开,老师在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不能顺应时代发展以及学生的兴趣,数学教材由于出版周期长,课本知识点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因此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会有滞后性;部分教材内容的理论性过强,不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老师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及时进行补充和创新,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有限,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1.2教学方式单一
部分学校虽然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改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一时很难转变,开展课堂的过程中依旧是以自我为主体开展教学课堂,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任务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导致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强,在小学阶段不能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良好习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口述或板书的形式来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够直观,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不够成熟,因此在理解过程中可能会有问题;另外写板书会占用很多的课堂时间,不利于开展高效课堂,影响教学进度。
2.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2.1丰富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传统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基本是以文字、静态图的方式展现,能够突破课本的限制,让学生对于课堂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老师在课堂内容设置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动态图甚至视频的方式来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将课堂知识点具体化、简单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数学之间的规律比较抽象,只通过书本和参考书上的内容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可以向学生直观的展示数学之间的规律,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生动形象。例如,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课堂中,老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课件的准备,提前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设备来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视频的方式来了解几何图形的特点以及变化规律,可以运用动画的方式将几个图形进行组合或拆分,让学生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学生在课后也可能对课堂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2创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教学方式,创造学习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保证数学课堂的高效开展。适当的创造学习情境可以改善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如,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来准备课堂导入环节,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的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老师可以按照课堂教学内容选取动画片片段来进行课前引导,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在视频播放结束后,老师可以结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视频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课堂学习。
2.3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通常是通过让学生完成大量习题以及书面考试的形式来完成对学生的评价考核,这种方式比较片面,考试成绩不好的同学也有可能自信息会受到打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比较实用,传统评价方式只能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评价,而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提升。老师应该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改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通过布置小组作业的实践活动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选取相关主题进行数据搜集,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资料整理,并在课堂进行汇报展示,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团队意识。
结束语: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科学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童.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外交流,2019,26(38):276.
[2]吕心宇.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效率[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