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价值导向下,创设问题情境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亮点,是提供、生成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问题情境创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基于此,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做些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认知冲突;生活;探究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和机械练习为辅,这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从导入环节入手,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在亲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形成质疑问难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有效改善教与学的关系,实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一、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而产生的困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为了创设问题情境而创设问题情境,而是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的学科特点来创设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参与教学活动。
在教学“测量”这部分内容之初,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是出示了两条相同长度的相交线段,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哪个更长。待学生简略估计过后,我又出示了两个不同形状、规格的容器(里面都装有一定量的水),问学生哪个容器中的水更多一些。待学生汇报了各自的判断结果后,我对学生说道:“到底同学们的判断准不准确呢?下面,我们用尺子来量长度,将水倒入量杯中测量重量。”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聚焦了学生的思绪,而且还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认识到了感官不一定可靠,需要借助测量工具才可以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进而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支持学习与探索。数学学科虽独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征,但其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且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深入推进,数学课程更加强调对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向学生询问了本班学生的人数,其中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男生多还是女生多。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了全国男女性别比例问题,即男多女少,并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不同省份新生儿的男女比例。在这一过程中,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通过观察,你发现了这些省份新生儿的男女比例有何共同之处?”此时,学生便会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男女性别比例失衡这一问题。基于此,我提问道:“通过比例,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比例?”如此,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拉进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而且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进而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基于合作探究创设问题情境
审视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信息的传递往往局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却少之又少,这便在极大程度上僵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进行知识传授之外,还应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变,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基于合作探究来对数学知识生成的全过程进行亲身参与和体验,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改善教与学的关系。
在探究“梯形的面积”时,我先是带领学生回顾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问道:“同学们,你认为梯形的面积可能与哪些量有关?”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将其中有价值的猜想记录在了黑板上。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动手操作,看看能否将梯形转化成之前学过的图形,再通过探寻图形间的关系,自主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如此,通过以问题为契机,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总而言之,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内容也应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做到从新课程理念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熟悉问题情境创设的多种形式,将数学知识巧妙寓于其中,以便在最大限度上克服传统认知活动的局限性,使数学学习成为包含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活动,从而达到理想中的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苏秀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168.
[2]郭兆梅.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J].课程教育研究,2017(1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