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保障军队作战胜利并兼顾人民生活需要,对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从而形成了“军民两用”战略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当前军民融合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军民两用 军民融合 中国共产党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满足革命需要,毛泽东在资源配置方面提出“军民兼顾”的方案;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国际形势严峻,毛泽东综合历史条件、基本国情和国际形势,提出了“军民两用”思想。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在生产上要注意军民两用,注意学会军用和民用的两套生产技术,要有两套设备,平时为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把民用生产转化为军用生产。[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第196页,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10版。]推行军民两用生产模式可以达到多重目的:可以研制军用品满足军事需求,也可以研制民用品满足社会需求,还可以直接研制军民两用的产品。军民两用思想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有其产生的特殊背景。
一、“军民两用”思想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为毛泽东军民两用思想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毛泽东“军民两用”思想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过程中,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了军事领域的问题。他们对于战争和革命军队的起源、军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对军事战争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指出军队是推动社会关系变革的重要力量,能够凭借其优势地位有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强调经济因素在战争中的根本地位和作用,认为战争的进程、结果及国家的军事实力最终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经济是暴力的“本质”和物质基础。他们认为,国家经济条件决定了军队、武器装备及作战方法的历史。他倡导整个国民经济首先要保证军事工业的需要,以保障军用物资的供应。他指出,要使国防有强大的实力,必须重视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要把经济能力转变为现实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积极研究和热心实践者,凭借直接参与、领导的战争中累积的丰富经验,解决了军队建设、群众战争、国防建设等重要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明确提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要以国防经济建设为基础建立强大国防的重要思想,逐步形成了列宁独特的国防理论体系。
毛泽东将马列主义军事思想运用到新民主义革命中去,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实践基础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军民兼顾”实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殊的经济环境使中国共产党没有能力也无暇顾及后勤设施建设,只能依靠根据地想尽办法统筹配置资源,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将绝大部分保障任务移交边区政府。一方面为了保障军队作战胜利,一方面还要保障人民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为此进行了艰难探索。命令军队在战争之余出动人力、物力支援地方生产,逐步形成了军民兼顾的保障体系,弥补了当时部队后勤人力、财力的不足,奠定了军民兼顾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为了满足革命战争的物资需求,让根据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项措施做到军民兼顾、军政兼顾。如发动土地革命;再如,斗争任务完成后,减少脱产人员数量,达到节约开支的目的。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对八路军和新四军停止财政拨款,并对根据地实施经济封锁。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第二届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推出滕杨方案、减租减息以及发动军队参加边区的生产生活等鼓励生产的重要措施。
1942年,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报告中,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军民兼顾”的指导原则,他结合当时抗日战争环境,指出“我们要批驳这样那样的偏见,而提出我们党的正确的口号,这就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在公私关系上,就是‘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口号,才是正确的口号。只有实事求是地发展公营和民营的经济,才能保障财政的供给。虽在困难时期,我们仍要注意赋税的限度,使负担虽重而民不伤。而一经有了办法,就要减轻人民负担,借以休养民力。”[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94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现在看来,军民兼顾方针的提出为当时我党领导革命,应对敌人的经济封锁,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年12月在《关于发展军队的生产》的讲话中,他强调:“厉行‘军民兼顾’的原则,军队、党部、政府的经济活动应与人民的经济活动取得协调,一切损害人民利益引起人民不满的事均不许做。”[ 《关于发展军队的生产事业》,载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db.cssn.cn,访问时间:2012年10月24日。]
2.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保障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政权亟待巩固,国家的经济体系亟待恢复,国内国际形势极其险恶。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中共中央命令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了反侵略战争,这是我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全面较量的一场国际性现代化局部战争,又是我国现役部队整建制地投入一场现代化战争,这要求我们的后勤保障体系要根据前方作战需要,在组织界限上与国内社会各领域相对分离,独立地承担各项战略物资保障,促使后勤保障专业化,切实提高后勤保障能力。
鉴于当时敌我双方武器装备、经济实力悬殊,我方后勤保障能力十分有限,为保障这场战争能够取得胜利,中共中央组建战时财力资源配置机构,确定东北行政区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总后方基地,由东北人民政府和总后勤部负责后勤准备和兵力补充准备。
中国共产党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通过举国发动,依靠社会资源,充分统筹配置财力物力,优先满足战争物资需求,实行广泛的“社会化保障”的实践,为在现代化战争中实施军民融合物资保障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三)国际封锁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朝鲜战争爆发于冷战的大背景下,西方各国大多都对社会主义中国持敌视态度,为了针对中国禁运封锁,用于执行对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国家禁运封锁的巴黎统筹委员会还于1952年专门成立了“中国委员会”。朝鲜战争中美军发生的大溃败,使得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制裁更加严厉。美国商务部下令对我国实行贸易出口许可证制度,规定一切从美国出口到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的产品,不论是否在绝对禁运单,都要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这一规定是美国对我国全面实施经济战的标志。1951年,美国又向中国推动了第二步全面经济战,其借联合国的名义,将对我国船运禁令、贸易控制和资产冻结的措施,从美国推广到了整个西方世界。杜勒斯时期美国对我国贸易禁运,从高科技军用产品到一般民用产品,如钢轨、卡车、橡胶、车床等,无所不包,其严厉程度超过了美国对苏联的禁运。
二、毛泽东“军民两用”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正是基于上述历史条件、基本国情和国际形势,毛泽东精心研判,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较有预见性地明确提出了兼顾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生产效益的“军民两用”思想。1952年,他指出我国军事工业要“学两套本事,在军事工业中练习生产民用产品的本事,在民用工业中练习生产军事产品的本事。这个办法是好的,必须如此”。[ 《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06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这一思想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军民融合思想的开端。
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在生产上要注意军民两用,注意学会军用和民用的两套生产技术,要有两套设备,平时为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把民用生产转化为军用生产。”[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第196页,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10版。]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我国举全国之力,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工业体系和民用工业体系。
从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毛泽东“军民两用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国防工业体系和民用工业体系。
三、“军民两用”思想的价值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根据矛盾的变换,不断调整运用人民战争理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而取得一个个革命的胜利,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的军民兼顾、军民两用思想也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军民两用思想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表现
在领导国家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基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理念,在当时国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以大无畏的勇气和雄心,发动人民群众建成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和核讹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两弹一星”研制的巨大成功使国家根本摆脱了近代以来饱受列强欺凌的历史,也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还带动了中国国防工业不断壮大、高技术及其产业快速发展。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得益于军民一致的参与,这符合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具体表现。
(二)军民两用思想是毛泽东军民团结思想的体现
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根据自身面临的现实困难和挑战,为有效克服生活资料匮乏状况,并有效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秉持“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的思想,提出严格控制农民赋税限度、大力发展公营经济以保障党军政人员生活费用和事业费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以养民支军等一系列团结人民群众的政策和措施,切实壮大了抗日力量。
(三)军民两用思想是毛泽东辩证思维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就是用辩证法分析问题,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军民两用发展的本质做好社会资源配置。人类社会自从有阶级社会以来就存在两种最基本的需要:一是财富增长的需要,即发展的需要;二是保护财富的需要,即安全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两种需要,就必须进行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而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对其分配进行统筹协调,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是一个互为依存的矛盾统一体。
毛泽东提出的“军民两用”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最早思想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军民融合思想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当今军民融合思想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①朱庆林,张翠芳,邹云松等:《军民融合论》,海潮出版社2014年版。
②军事科学院军民融合发展中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重要论述摘编》,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简介:王志刚(1981.12.14——):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师职称,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