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智能变电站越来越应用于人们生活之中。在变电站继电保护中,保护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紧紧围绕着”四性”要求,改善传统技术和设备中的缺陷与不足,促使继电保护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实现系统的远程控制,逐渐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进而促使电力系统运行更加稳定。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就地化;继电保护;技术方案???????
1 就地化介绍
1.1作用
1.1.1节省投资
继电器就地化技术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将继电器的安装由小室转移到了户外,通过这种转移,可以减少主控制室以及小室的建造面积,同时可以让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分步骤安装。通过这种转变有效减低了安装所需要的成本。
1.1.2简化二次回路
在继电器就地化技术中,比较关键的就是保护下放技术,通过对检测、保护等设备进行模块化的配置,并且将电磁抗干扰装置分布在一次设备的附近,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节省屏间的电缆,让继电器的二次回路变得更加简明、高效。
1.1.3方便运维
就地化机电保护技术的运用,通过大量的直采信号来完成就地化的采集工作,减少了运维人员查线的工作量,从而让运维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1.2技术
目前国外的就地化技术发展比较迅速,从主控制室组屏发展到小室组屏,再到安装施工现场就地柜组屏,最后发展到直接安装集成阶段。由此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该项技术逐渐淘汰掉了二次设备现场控制柜,让安装变得更加简便,同时也提高了运行的稳定性。而随着智能变电站的逐步普及,许多的智能终端以及合并单元被运用在汇控柜的安装过程中,这就为继电保护设备现场运行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2 继电保护就地化配置方案整体配置原则
2.1继电保护就地化必须坚持”四性”原则,即选择性、可靠性、速动性及灵敏性,通过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以往的运行经验总结来看,应着重对数据可靠性的降低、保护动作时间及保护采样环节等一系列问题来提出解决方案,以此提高继电保护的速动性和可靠性。
2.2继电保护就地化要求”小型化、标准化、无防护安装”:采用紧凑化的结构,减小装置尺寸,贴近被保护设备安装;要求适应复杂电磁环境及各种恶劣气候的影响,并可进行无防护户外安装。继电保护装置采用标准化接口,实现与一次设备间的即插即用,可实现间隔二次设备模块化集成、工厂化预制、更换式检修。
2.3继电保护就地化方案仍按断路器设置间隔保护单元,间隔保护单元采用物理集成、逻辑独立的方式实现线路保护、母线保护和主变保护等功能,并上送模拟量和状态量信息至过程层网络。间隔保护单元贴近一次设备安装,采用直接采样和直接跳闸的方式,减少数据采集和跳闸输出的中间环节,缩短了电气连接的距离。
3 变电站继电保护就地化问题
3.1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及速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常规变电站保护接线复杂,容易产生寄生回路影响保护的可靠工作,二次回路过长,杂散电容容易造成保护误开入误动作;智能变电站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的使用延长了保护采样和跳闸回路,降低了可靠性,还人为增加了保护动作延时。在系统短路容量不断增加、直流落点越来越密的情况下,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隐患也越来越大。
3.2继电保护运行维护复杂,技术门槛过高
继电保护尤其是智能变电站保护运行维护复杂,取消了传统的电缆接线,采用IEC61850规约实现纯数字通信后保护信号模型化、抽象化,导致现场运行人员技术能力很难及时跟上,而厂家所提供的运维工具的友好性和实用性也有待提高。因此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调试、检修和消缺等更依赖于厂家,对设备的有效管理造成了一定影响。
3.3变电站建设周期长,占用土地资源多
现在的变电站基本是先基建,然后进行保护屏柜入小室,最后进行一、二次设备联调。由于站内土建过多,二次系统接线复杂,建设、调试周期往往过长;而继电保护设备均采用屏柜在保护小室内安装的模式,占用土地资源较多,在征地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变电站建设尤其在城区繁华地段的建设难度越来越大。
3.4一、二次设备分散,难以纵向融合
继电保护设备与其保护的对象一个在保护小室内,一个在开关场,所有信号均靠电缆或光缆连接,两者之间相隔数百米。另外,开关场的电磁环境和气候环境也比保护小室恶劣得多,原有的继电保护不能适应在开关场运行,难以实现继电保护设备和一次设备的融合。
4 具体方案
4.1整体配置
4.1.1线保护方式
在对双母线接线的间隔问题上,需要由间隔保护单元进行线路的保护工作,具体方式为使用两个断路器对应间隔保护单元,在进行独立采样之后再开始数据的级联工作。并且让两个保护单元中的一个完成对于双母线的保护工作。同时,另一方面间隔保护单元负责实现重合闸以及断路器失效保护功能。在线路的保护中,应该使用线路侧电压,或者是根据装置来分别配置电压切换组件。
4.1.2母线保护
想要让母线的保护能力得到完全的发挥,就需要采用分布式保护方法。以实际的需要作为基准,把保护功能分布到各个子机中,从而确保各个子机能够独立运算,并且使用无主式母线差动保护方式。
4.1.3变压器保护
与母线保护相同,对于变压器的保护方式与采用分布式方法,间隔保护单元与侧断路器形成对应关系,构成双向环网。在双向环网的框架下,中性点传输的电流可以被连入环网中,从而对变压器提供保护。
4.2总体架构
跨间隔保护运用主机+子机的形式,将主机安装在小室内部,保护设备SV直采,主机与子机之间构成点对点的连接方式。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首先,互感器合并单元可以做到无防护就地安装。其次,线路以及母联的保护设备也可以做到就地安装,并且达到直接SV采样以及电缆跳闸。最后,当采用主机+子机模式的时候,子机一方就可以实现无防护就地安装。同时由于主机与子机之间形成了点对点的临街,提高了保护设备的可靠性,并且能够明显地减少装置的接口,对于信息共享的优化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4.3运行维护技术
首先,要参考检测设备实际的运行环境,自动生成检测模板,并且依照实际情况自动进行检测项目的选择。其次,在检测装置运行的时候,模拟故障发生时的状态,形成信息的采集以及反馈工作,形成控制闭环,并且根据数据来判断保护装置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最后,在检测结束之后,设备可以自动产生检测报告,并且将报告实时传递给后方的主服务器,通过主服务器将报告储存在大数据库之中,方便进行统一的管控。
5 结语
总之,可以这么说,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实现了电网发展的质的飞跃,是降低耗能、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在保护采样、信息传输与同步以及稳定性、安全性均比传统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有了改革,并实现了继电保护的自动化控制,笔者相信智能变电站的继电保护技术能够为世界的电网建设带来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卜强生,高磊,闫志伟,等.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软压板防误操作策略及实现[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6,36(12):156-160.
[2]笃峻,叶翔,葛立青,等.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在线运维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实现[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6,36(7):16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