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新技术的应用和环境保护探讨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4期   作者:江振斌
[导读]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规模,新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工期,节约了成本,保证了工程质量;同时水利水电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我们应在发展水利水电项目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保证新技术合理应用的同时更注重对环境的监测与维护。
        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规模,新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工期,节约了成本,保证了工程质量;同时水利水电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我们应在发展水利水电项目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保证新技术合理应用的同时更注重对环境的监测与维护。基于此,本文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新技术的应用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水利水电施工;新技术;环境保护 
        前言
        大力开发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用来消除能源和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的一个重要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利用效率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不断加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也不断引入一些新的技术,以此促进水利水电工程朝着环保、高效和科学的方向发展。
        一、水利水电工程运用新技术及环境保护意义
        水利水电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但工程施工周期长,建设规模大,因此,应加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研究,充分开发施工新技术,通过应用新技术,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建设环保的水利水电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环境恶劣,专业要求较高,技术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掌握高科技,充分应用新技术提高工程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实现工程最大化经济效益,同时,应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减少施工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保护环境。
        二、水利水电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少,导致我国开发利用水资源难度系数增大,任务艰巨。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了安全护堤,与水文监测、预警预报等工程措施有机结合,更好的监测水情;水资源的配比逐步完善至偏远地区,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配置格局逐渐显现出优势,让整个国家水资源尽量合理分配;灌溉农田体系已基本建立完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田面积比例非常大,这就对水资源的需求特别高,为此,国家兴建了许多农田水利工程,解决农民灌溉问题,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储备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水土资源保护能力提高,近些年,国家倡导植树造林,保护水土资源,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技术措施及农业措施来治理我们的水土流失问题,极大地遏制了水资源恶化的趋势。   
        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   
        3.1水库土坝防渗加固处理技术
        坝体一旦出现湿润、渗漏,应及时采取防渗加固处理措施,对坝体进行劈裂灌浆和对坝肩、坝底基岩进行帷幕灌浆,使坝体内形成连续的防渗体,从而降低坝体浸润线,消除坝后坡的严重渗漏,使坝体趋于稳定,最终达到消除工程隐患加固之目的。土坝坝体劈裂灌浆过程中,我们可根据土坝实际情况布置两排灌浆孔。主排孔沿坝轴线布置,副排孔布置在坝轴线上游1.5m 处。两排孔交错布置,孔距均为3~5m,灌浆孔要尽可能穿透坝体底部的残坡积层深入到坝基,以形成一个连续的竖直防渗体。对坝肩、坝底基岩进行帷幕灌浆时,也是布置两排灌浆孔。主排孔沿坝轴线布置,副排孔布置在坝轴线上游1.5m 处。两排孔交错布置,孔距均为3~4m,灌浆孔要穿透弱风化带进人到微风化岩相对隔水层。采用回转方法成孔,孔内下塞,纯压式灌浆,自上而下分段,孔口封闭,孔内循环。帷幕灌浆注浆材料可采用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制成纯水泥浆后在设计压力下灌注。
        3.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承受较大的蓄水压力,构件的承重能力也面临着较高的要求。

要想达到上述的所有要求,施工单位必须要使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为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施工和正常投入使用提供有效的保障。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有很多问题需要加以注意,一旦处理不慎就会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产生水化作用,这是吸热反应的一种表现。因此,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施工温度的掌控,尤其是内外温差,必须要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有效实施。除此之外,对内外温差加以控制可以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最终构件的质量,施工单位要对此加以重视。   
        3.3施工导流与围堰技术
        施工导流作为闸坝工程所独有的工程施工措施之一,其施工的优劣对于水利水电建筑的整个施工质量有着决定性作用,施工导流在水利水电的施工技术中是一种十分常见且又相当重要的措施。围堰的修筑是处理施工导流中所产生问题的重要手段,围堰是为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建设及其质量在地上修筑起临时性的挡水建筑物。在修筑围堰过程中,因为围堰会占到部分的河床面积,因此需要仔细全面地考虑结构的稳固性与复杂性,以减少由于过水面积减少、水流量增大、水速过快,而给围堰造成的巨大冲击。水利水电的工程施工常常受到当地地质形态、气候环境等条件的约束,为达到加快工程施工的进度,减少工程施工造价目的,施工导流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来事实,最大可能地满足工程建筑施工的进度要求。除此之外,在水利水电设施施工过程中,还要注意其他相关的施工技术,针对水利水电设施所处的环境制定具体的工期和造价设计。
        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实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施工单位需要在遵循相关规定及要求的基础上严格落实以下几点环保措施:一是遵循土地规划要求开展施工。若在施工时需要修建临时建筑或者破坏非施工区域内的土地,则需要在完成施工后将临时建筑拆除,并修复所破坏的土地。二是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施工单位需要及时收集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并根据污水种类的不同将污水进行分类,在集中处理后采取特定的方式排放污水。此外,监督单位不仅要监督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更要强化对于污染排放的监督,避免出现直接排放未处理污水的现象。三是严格管理固体废物。施工单位需要提前规划一片区域作为固体废物的存放场地和处理场地,且需要规划好运输固体废物以及施工材料的路线,避免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洒落现象而导致道路受到污染。四是控制噪音污染。在使用大型机械设备时,施工单位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在施工现场周围采取合理的降噪措施。五是控制废气排放。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以及烟尘,因而施工单位必须采取一定的消烟除尘措施。六是强化对周边景观建筑的保护工作。若施工现场周边存在景观建筑时,施工单位需要提前与地方文物保护部门进行联系,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避免出现破坏景观建筑的情况。若在施工的过程中导致景观建筑受到破坏,施工单位则要按照相关流程向上级部门汇报,并对景观建筑采取补救措施。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新技术较多,例如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及激光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充分应用新技术,提高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避免工程对环境造成污染。应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各个施工阶段,做好环保措施,在提高工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尽量减少工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经济与环境生态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少杰,彭乐伟.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4):93-94.   
        [2]杨路路.浅析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6):89-90.
        作者简介:
        江振斌,男,河南省新乡市人,大学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