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心理困扰时时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随着教育部的不断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基于此,本文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出发,谈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辅导;辅导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对学生施加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越来越多,焦虑、自闭、学习适应不良等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视野中来,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从自身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出发,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策略分享如下,希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参考。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学习适应不良,缺乏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学校都只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想保证自己的高升学率。这种状况下,很多学校不管学生心理能否承受,只管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几乎占用学生全部的课外时间。再加上现在很多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很严格,很多家长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时间久了,学生对学习这件事越来越抵触,甚至一上课就头疼、瞌睡,直到产生厌学的情绪,心理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差。
(二)情绪不稳定,时有焦虑自卑
小学生出现心理困扰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情绪不稳定,他们自制能力较差,遇到事情很难克制自己,却又没有解决的能力,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其中焦虑自卑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学生的自卑与焦虑主要表现在学习和考试上,有的学生总认为自己学习不如别人,再加上外界施加的压力过大,导致学生常常感觉焦虑、自卑,尤其面对考试很多学生会过度焦虑,有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往往影响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自卑、焦虑程度加深,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
(三)孤独冷漠,缺乏积极的交往意识
有的小学生不愿和别人在一起,经常自己一个人独来独往,他们无法融合集体,身边也没有朋友,遇到问题没有倾诉的对象,导致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从表面上看,这些学生不喜欢与他人相处,喜欢呆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但实际上大多小学生并非喜欢孤独,他们大多都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同,但是由于自己交往能力差,因此常感到苦恼,内心感到很痛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学校教育方面
一直以来,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认为只有取得高分才能有光明的前途,但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抛诸脑后,学生在多重压力下学习,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导致学生越来越自闭,内心越来越压抑。日积月累,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导致学生产生抑郁倾向,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心理健康水平逐渐降低,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二)家庭教育方面
大量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往往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甚至比学校教育还重要。家长的言行举止,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长期处于父母吵架环境中的孩子,相对而言更容易出现焦虑、矛盾、神经质等心理障碍。长期在家长溺爱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与其他学生无法友好相处,时间长了会导致孩子人际关系紧张,同样也会影响心理健康。
(二)学生自身方面
有些学生往往由于自身生理方面的原因而产生心理问题,如身材矮小、身材肥胖、皮肤黝黑等导致的自卑;有些学生性格偏内向,不善于人际交往,身边朋友很少,使学生有孤独感;有些学生抗挫折能力差,遇到事情就情绪失控、焦虑忧郁,难以自拔。这些因素往往与学生不合理的自我认知有关,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影响。
三、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一)学校应提高重视程度
学校应转变以升学率为主的教育理念,应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要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让学生懂得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积极寻求帮助,不要讲自己陷于困境中无法自拔。基于此,学校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寻找帮助的地方,切实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了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注重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形成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多多听取学生的倾诉,尊重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当发现学生有心理困扰时,教师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要求学生,要学会弯下身来,以积极关注的态度倾听学生的困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学生排忧解难,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了保证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邀请比较权威的儿童心理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健康教育影片,教师要落实班级心理健康课程,课程形式要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而设置,让学生在有趣、新颖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寓教于乐。除此之外,学校还要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安排专业的心理教师给学生提供个体咨询服务,让学生在遇到无法解决的心理困扰时,可以随时寻求专业的帮助,避免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四)合理运用团体心理辅导
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如人际交往问题、考试焦虑问题、学习困难问题等,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心理辅导的方式,提高辅导效率。团体辅导适用于一些具有同样心理困扰的学生,通过团体的活动、交流等彼此互相汲取力量,改善自己的心理困扰,使团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例如,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会学习”团体辅导、“克服焦虑”团体辅导、“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等,让学生在团体中获得成长的力量,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积极落实家校合作
在小学阶段,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是家长,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关系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家长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好孩子的榜样,要为孩子营造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汲取积极向上的能量。因此,学校要注重联合学生家长的力量,双方同步教育理念和方式,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沟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双方合作,共同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共同努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都是我们需要重视的,我们不能只重“智育”忽视“心育”,在保证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切实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答会明.10年来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陇东学院学报,2018,29(06):140-144.
[2]陈莉华.小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辅导策略[J].甘肃教育,2018(16):40.
[3]蒋彩霞.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探究[J].学周刊,2019(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