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生活化”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期   作者:张涛
[导读] 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数学生活化。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 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 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 化。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 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新课程理念是当前小学数学
课程改革的首要特征与发展趋势。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  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  就越高。注重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的数学理念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  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  合学生学习规律,具有鲜活的教改生命力。
新课改以来,数学课堂已经一改过去的“复习—引入新知—例题
—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开始变得有趣、活泼。我在教学中常常为学生创设丰富形象的情景,这些情景无一不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  息。从上课开始,这样的情景就吸引着学生,引导着学生从自己熟悉  的生活和经验开始走进数学世界。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出数学问题。
         新课标指出: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数学知  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即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  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此引入  新课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出示学校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场景,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我从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而偏要做成圆形的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了实验,自学了课本,很快找到理论依据,掌握了圆的特征。



此时,我继续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做成了圆形,联  系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  系起来。又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两个问  题:把 100 公顷土地平均分给东风村 1 至 5 组村民耕种公不公平?把
土地等分成 5 份,分别种上葱、姜、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熟知土地要根据人数多少来分,农作物要根据需求来播种,从而懂得了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新的分配方法。这样,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的内涵也不言而喻了。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联系“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讲解《认识人民币》中人民币的分类,及元、角、分之 间的关系这一课中,我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如“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然后通过讨论“买已知单价的某种物品,有多少不同的付钱方法?”这样的问题,探讨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模拟购物活动进行实际运用,这样学生的生活  经验成为本节课学习的主线。
三、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  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  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 规律,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  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让数学回归“生活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