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针对高中地理学困生的教学对策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期   作者:雷杰
[导读] 新时代,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下,如何培养学困生使其成绩进步是每个教师的探索任务和研究课题
        摘要:新时代,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下,如何培养学困生使其成绩进步是每个教师的探索任务和研究课题,这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和特别攻坚的难题。学困生是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一些学生,在高中文科的各学科当中,尤其以地理为最难,学习高中地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抽象思考能力、推演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学好高中地理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然而,学生光肯下苦功夫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需要掌握有效得当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困生;学习方法
        探究针对高中地理学困生的教学对策,主要要求我们教师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方法,将其传授给学困生,引导他们以更先进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实现成绩的提升。在高中地理的学习当中,有很多难点,尤其是自然地理这一范畴,比人文地理难度大,学生们普遍学起来感到吃力。可以设法研究出攻克这些难点的方法。
        一、将抽象的、立体的问题具象化,易化对知识的理解
        在自然地理范畴中,有很多抽象的、立体的知识点,如地球的公转自转运动规律、时差的计算、全球洋流运动的情况和气压带风带移                                                                                                                                                                                                                                                                                       动规律等知识点,这些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理解能力和立体思维能力。而很多学生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来将这类的问题具象化,使得学生能够形象地、更容易地理解这类知识。


        例如本人在讲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这一课题时,就准备了不同颜色的海绵几张,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首先垫上两层海绵,下层海绵表示老岩层,上层海绵表示新岩层。然后将两层岩石撕开,用又一条沾了颜料水的海绵从两层海绵底部沿着裂处向上插出,以演示岩浆岩的喷出。而原有的两层海绵被颜料染过的地方,这个可以用来解释变质岩的形成。最后再在插出的海绵两边铺一些薄海绵,以演示沉积岩的形成。这样直观的演示,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像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对于一些学困生,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多加以运用,以易化对知识的理解。
        二、将书本知识置于具体情境当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地理知识实际上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的,然而很多学生很难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一是由于教师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知识传授,使得知识一开始就停留于书本上;二是由于高中地理知识本身的难度较高,继而运用起来也就有困难。所以,教师可以在平时对于知识点的应用上,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置于具体情境当中来解释现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积累。
        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中对于这场战争的描写,可谓是浓墨重彩,引人入胜。其中最具玄幻色彩的“孔明借东风”更是为人津津乐道。不过,风是不会借来的,这其中一定有其自然道理。本人就曾就这一现象引领学生开展了一项专题活动,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搜集资料,解释东南风的成因。最终大家经过汇总比较,认同了一条最为合理的解释说法。即乌林之西北,是著名的广阔湿地“云梦泽”,由于陆地与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白昼陆地升温快,水升温慢,因此陆地气温较之水显得高,气压就较小,于是风从云梦泽湿地吹向地上曹军屯扎之所,此为西北风;而在夜间陆地降温较快,水降温较慢,因此陆地气温又变成较低的了,情况与白昼正相反,风从曹军屯扎所吹回云梦泽湿地,因此在夜间形成东南风。昼夜风向不一,忽悠了曹操大军,而黄盖领着船队诈降的时候,正是刮东南风的夜晚,因此火攻得以实施。
        三国故事情节为人所熟知,在这样的具体情境当中加入书本知识来解释现象,能够使学生在兴致勃勃的情绪下进行学术探讨,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因此,教师们可以引导学困生使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这会对他们成绩的进步大有帮助。
        三、总结解决难题的思路和诀窍,系统化对知识的掌握
        高中地理的高难度题目,大都出自于自然地理范畴,许多学生遇到这些题会很头痛。这些关于自然地理的题目,条件复杂,图类多样,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再结合良好的读图能力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够做到准确地在题面上找出已知条件,推断出间接条件,则面对题目容易大眼瞪小眼,无计可施。因此需要总结出针对一些专项难题的思路和诀窍,来帮助解题者有章法地解决难题。
        比如本人在研究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的规律的时候,就总结出了一些公式,方便记忆和套用到各个条件上。
        按照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差,我们可以求出在回归线到极圈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是一个定值46°52′,即两倍的黄赤交角;从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方,任一纬度Φ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公式为?H=90°-Φ+23°26′;而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公式是?H=Φ+23°26′。
        这样梳理的目的是方便学生解题时进行计算,当然在讲解公式的时候可以展示出推演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试着推演公式,尤其是学困生,这样有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
        当然了,还有其它许多关于重点难点题目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希望我们广大教师群体结合自身知识和教学经验,总结更多此类诀窍,并引导学生善加应用,尤其是帮助学困生掌握这类方法,使其能够系统化对知识的掌握。
        结语:这些方法不仅局限于自然地理的范畴,还可以运用到人文地理的范畴。只要熟练掌握这些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大大提升,学困生们的成绩也会实现突破。当然了,多记、多想、多练,还是要坚持的,毕竟学习方法只是一种框架,内容还是要充实的,多下苦功夫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文芳. 高一自然地理学困生教学转化个案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2]李莉. 高中选修地理学困生原因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