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核心问题的研创学习导引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期   作者:孙佳容
[导读] 传统课堂上,顺藤摸瓜一手牵的教学貌似凸显问题引领,但一些问题因缺乏思考的空间和思考的价值,往往阻碍了学生学习力的提高。
        摘要:传统课堂上,顺藤摸瓜一手牵的教学貌似凸显问题引领,但一些问题因缺乏思考的空间和思考的价值,往往阻碍了学生学习力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在研读教材和读懂学生的基础上,以核心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能实现知识习得和能力提升的目的。本文基于小学生课堂核心问题的研创学习导引实践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课堂核心问题;研创学习导引;实践研究
引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突出问题导向,抓住核心问题,以问题为载体,用“问题串”进行有效追问,结合典型的问题,加以巧妙的设计和引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索、主动探究,帮助学生发展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核心问题”的提出
        最近几年,“核心问题”教学法是改革中国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不断地被教育者使用。通过小学课堂教学中大量的课堂实验与观察,发现“核心问题”教学法在实践中容易出现许多操作误区。比如:问题多、琐碎、杂、随意、设置不当等,这些显然不是核心问题的本质所在,更不能够起到“核心问题”的作用。一节课只有有限的四十分钟,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多,在有限时间的课堂里这些问题犹如枪林弹雨,会令小学生疲惫、游离、无法应对、肤浅思考;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杂乱过于随意,如果未经精心设计、未经挑选,就会偏离教学目标、无思维价值,那么不仅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更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小学生进行随意性思维活动,长期下来的结果是导致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低下。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大,小学生就会不知道如何思考;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浅,那么小学生缺乏思考就回答;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深,那么小学生根本不知道从何入手,就会畏难、厌学。因此,小学教师采用“核心问题”教学法的正确教学思路是提出核心问题,合理地科学地设计出“核心问题”,整合教学目标与教育学资源,充分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让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小学生融入到课堂中,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让小学生踏上自主探究之路。小学教师通过“核心问题”的设计,引领小学生提高思维层次,从而促进小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建构,全面发展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小学教学的课堂,通过“核心问题”的科学设计,也能够完美达成教学目标。
二、注重对学生的积极评价
        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一般都很期待、很注重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同样,教师也应当注意自己的评价用语。只要教师积极地评价问题,鼓励学生去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在教师评价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学生思考的闪光点和回答问题合理的地方,并进行引导生成,为自己的教学所用。
三、注重实践教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小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计算时细心、认真,在思考问题时全面。学习知识是为了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师一定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用数学知识解答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十分重要。要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需要不断开发丰富多彩且吸引人的实践教学活动,促使小学生增强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授元、角、分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授课。教师为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物品及面额不等的钱币。学生有的扮演商店的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教师引导小学生像在超市一样自由购物,然后由营业员计算顾客所购物品的金额。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元、角、分,学会元、角、分之间的计算,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小学数学知识比较简单,但对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具有引领性。小学是学生思维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要从长远利益出发,为了学生的将来着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尊重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一个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当下的数学成绩,而且能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益处。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提纲挈领地整理知识,使学生能够自己独立整理数学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会把数学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四、把握所提问问题的走向
        核心问题通常有一定的难度以及开放性,若没有铺垫直接提问学生核心问题,必然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学内容通常包含着多个知识点,而知识点之间也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教师需要自己先把逻辑关系梳理清晰,通过对学生提问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对核心问题的理解,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解决核心问题。
五、转变观念丰富教学手段
        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一方面可以提升小学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应该在深入钻研、掌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以此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手段单调枯燥,不能满足现在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观念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小学生轻松地展开学习,从而提升其学习效率。当前,科技发展迅速,教师可以在小学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小学生构建有效课堂。
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合适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效率。尤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合适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小学教学中来。因此,需要老师设计合适的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教学。问题是思维的基础,思考是智慧的源泉,教师教学时突出问题导向,抓住核心问题,以问题为载体,用“问题串”进行有效追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索、主动探究,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岳宁.问题驱动式研学单: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9(08):17-20.
[2]李玲.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140-141.
[3]罗云,夏小刚.国内关于数学核心素养问题的研究综述[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5):85-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