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绿化在四川绵阳会客厅项目中的设计和实施

发表时间:2020/5/27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月第3期   作者:曹真
[导读] 本文以四川绵阳会客厅项目为例,探讨如何因地制宜地运用于景观
        摘要:本文以四川绵阳会客厅项目为例,探讨如何因地制宜地运用于景观设计中的立体绿化技术并结合时间季相的变化,突破原有平面单一化的设计,形成多维绿化,创造舒适空间感受的同时提升城市绿化效益。
        关键词:多维绿化;立体绿化;设计实施
1、多维绿化的概念、起源及作用
        立体绿化是充分利用空间优势,在墙壁、阳台、窗台、屋顶、棚架等处栽种植物,以增加绿化覆盖率,达到防护、绿化、美化、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等效果。它包括地面绿化、垂直绿化(又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和陡坡驳岸绿化[1],是一种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景观设计表现方式。
        多维绿化则是基于立体绿化的原有概念,利用时间作为第四维度以及参与者的活动路线,进行合理的景观设计:比如,将中国特色的春樱、夏荷、秋枫、冬梅根据其季节特色分布在不同区域,或者在同一区域多层次的分布;用以创造出不同的季节的色彩变化。
        多维绿化景观效果是不停变换的,并延续了立体绿化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以下几方面的作用[2]:
(1)通过绿化形式,美化外露的墙面、土坡、屋顶等,提高现有环境质量;
        (2)具有降噪、吸尘等环保功能,能够降低原裸露墙面对声音的反射,并且能够吸附一定量的粉尘、烟尘和可吸入物,从而达到了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
(3)调节整体环境温度,降低了太阳辐射,缓解热岛效应;日照后单位绿化面积比同等单位混凝土墙面的温度低2-3摄氏度,能够很好的起到控温的作用;
(4)控制空气中湿度,增加人类的舒适感;墙面、棚架进行绿化覆盖后,空气的湿度比原有增加10%-20%;
(5)能够弥补缺少平面绿化条件的地区绿化率不足的问题。
        可以预见的,多维绿化对于整体项目而言不仅提高了其景观价值,而且提升了其生态效益。
2、四川绵阳会客厅项目概述
        四川绵阳会客厅涪滨路项目整体面积27公顷,总长7.2公里;位于绵阳市南部三江口区域,东起三江大坝闸桥,西至南山路,北临涪江,南面涪滨路,内有滨河大道贯穿,是绵阳市新城区的一个重点开发项目。基于原有城市总体专项规划方案,整体设计理念定位成“与四川山脉相连的绿色流苏”,在尽量不破坏原有地形起伏的基础上,采用自然的“流苏”这种无规则的形式融合地形和会客厅项目,使其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城市延伸,而是一个可承受的又对环境有着深刻认识的方案。
        整个项目东区为小枧大型湿地公园,利用地形创造可供人们娱乐运动的活动场所。中央区域与交通要道机场东路相连,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及活动中心,采用架空大平台设计,下层走车上层行人,保留了良好的人车分流特性;临河一侧设计了亲水观景木平台,并设置了浮动码头,着重于休憩娱乐功能。西侧则是与南山公园相连的路口休闲广场。整体采用游步道、台阶、广场相互连接各个节点、滨河大道及涪滨路。滨河大道到驳岸区域,采用绿化为主配合局部木平台的设计,同时利用现有二级驳岸创造出半封闭空间供枯水期使用。

图1:绵阳宴会厅整体景观概念鸟瞰图
3、多维绿化设计在四川绵阳会客厅项目的体现和实施
        项目整体地形多变,局部高差较大,同时为了配合整体会客厅的迎宾形象及保证交通系统的畅通,在中央段设置了大型人形天桥与周边段及临江观景平台相连。南北两侧设计了层高5米左右的商业和车库。因此,在整体设计中,考虑引用多维绿化设计概念配合整体硬质景观,摆脱以往单一平面的体现方式,利用现有的或者可能创造出的各种可依托面基,打造出多层次随时节变化的立体景观空间。
        3.1 中央大平台下层柱体绿化设计及工程
      
图2:中央大平台鸟瞰效果图
        为了便于整体交通,人车妥善分流,同时缓解由两侧衔接点带来的地形高差,在整个项目的中央,涪滨路和滨河大道交叉口,根据现有用地属性,采用了架空大平台设计,并定名为中央会客厅大平台。中央大平台与路口交叉点道路高程的高差约有8米,因此设计上分为上下两层,四周分别设有楼梯与道路或楼层2楼等相连。上层投影面积为8万平方米,下有248根左右的混凝柱体支撑,有将近40%的柱体处于内围,完全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剩余60%的柱体局部可以得到阳光照射。
        在对大平台下方的柱体进行景观设计打造时,日照率的不足将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传统的垂直绿化一般采用生命力强的攀爬吸附类植物,比如:爬山虎、紫藤、常春藤等,使其在各种垂直墙面上快速生长,拓展到更大的领域。[3]但是,柱体整体的受日照率不同,传统的藤蔓立面绿化法将达不到整体统一的效果。因此我们依据多维绿化理念综合计算各柱体日照率和植物生长速度,选择合适的柱体上布置垂直面绿化构件。在现有混凝土柱体表面固定垂直面绿化构件,构件垂直面排列有序,内设有向上倾斜的花草导出管和花草导出管相连通的空腔,构件的上方有弯钩,有凹口,下方有凸片,便于施工安装。在空腔中植入培植基,通过花草导出管植入花草即能起到垂直绿化的目的[4]。
        在植物选择上以耐阴及喜阴植物为主。考虑到会客厅的特殊节庆或者大型活动时对景观效果的需求,利用垂直面绿化构件植物更换的便利,在活动区域可及时更换为装饰性植物或时令花卉。
      
图3:中央大平台下层局部效果图
        为避免因将构件固定在外立面上对原有柱体承重产生的影响,基于结构因素垂直面绿化构件采用空心不锈钢构件们并配合大平台下层顶灯布局,对柱体进行垂直绿化或结合顶灯进行全封闭有机玻璃外包,与以不锈钢为骨架的透明玻璃商户相互呼应,同时提供了照明反射;即使在日照率为零的区域,也可让游人产生了一种置身神秘花园的感觉。
        3.2 依照地形打造的多层次模块
        由于整条道路南北贯通,高差层次变化多样。北侧从沿湖处(标高452.30米)到涪滨路(标高459.20米)有高差将近7米;南侧高差在4米左右。为了缓解整体高差的悬殊变化,同时也为了让涪滨路的行人也能享受到沿河风景,我们采用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模块设计:即在有限的空间中利用现有的高差变化,将设计表现的张力最大化,同时保留涪滨路景观的线性连贯性。这个设计的核心是将高差的垂直面分成几个不同的等级,即假设整体的坡面为一个综合表面,将多种功能融入这个系统之中。整个系统建立在各个独立单元上的,从高频率使用的地段(100%硬质场地,诸如:小型节点广场或者阶梯广场)过度到完全被植被覆盖的生境地段(100%软质场地,诸如:沿河绿化区域),其间根据高差的分级,软硬质的结合也不停地产生着变化[5]。沿河绿化带区域和滨江大道人行道之间,采用小型汀步作为过渡方便游人临江观景;高差为1-2米的区域,采用游步道蜿蜒联系各个广场节点,利用坡度缓解高差;高差为2-4米的区域,采用台阶和多层植栽槽结合的方式过渡,两侧利用台阶的挡墙造成植栽槽侧壁,创建多处绿化基面;高差4-8米的区域,则采用大台阶广场的形式,配合中央绿化开敞空间, 形成较大型的休憩活动空间,避免了单一台阶形式带来的沉闷感。

图4:南段效果图
        3.3 商业及停车库的屋顶绿化设计
        屋顶绿化是整体设计中一个重要部分。为了解决底层商业和停车库与顶层公园、绿地及滨江大道的衔接,同时避免过多的硬质表面裸露,我们对商业及停车库的屋顶进行了多维绿化设计。鉴于结构设计中屋顶层的覆土厚度为0.8m,局部1.2m,基本不适宜种植深根性大型乔木,尽量减少承重的前提条件;。在屋顶绿化设计方面,采用以草坪低矮灌木为主的开放式设计,并配合以小型浅根系矮乔或者大灌木,丰富景观视觉感受。这些地形不是传统意义上使用回填土或者种植土堆砌而成的,是由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中空单元组建成的各式各样的草坡。中空容器的设计原理和垂直构件的原理基本相同,在其表面设有空腔,可以放上培养基,然后根据需要铺上草皮或者一些花卉,这样就创造出一种整形的景观坡景。在维护了结构承重的同时,又与周围的景色相呼应。
       
图5:停车场剖面图
        3.4 驳岸分级绿化
        本项目毗邻涪江,沿河驳岸长达6公里左右,常水位在4.6m,百年一遇水位5.6m。驳岸现已调整为两级结构的驳岸,并且利用两级驳岸的高差塑造出了一些可利用的半私密空间。利用这个空间作为观景的散步区域和商业的外拓营业区域,置放一些遮阳伞和桌椅,可满足人们休憩观景的的需求。因此,原有的毛石驳岸在景观上不适合完全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因此对过度到这些半私密空间及到一级驳岸区域的表面进行护坡驳岸绿化设计。
        护坡驳岸绿化是指对具有一定落差坡面起到保护作用的一种绿化形式,通过对色彩和高度进行多重组合,既可产生丰富的季相变化,同时还可防止水土流失。在本设计中,采用环境网格在原有驳岸表面重新固定地面以控制腐蚀和加强挡土墙作用。环境网格主要组成部分是土工织布、植物生长的土壤、金属框和固定斜坡的混凝土支架等,并在原有的软性包囊直接铺设表面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采用非纺织材料,如聚酯、尼龙、聚乙烯、聚丙烯等;将具有一定的弹性、通气性和不透水性的软性包囊分割成一定的空间。绿化时,将包囊水平放置后在缝隙内倒入基地原有的种植土,再将植物移栽入土。种植后将包囊沿墙体表面吊起,植物向外。最后加入适量的水,以促进植物的生长[5]。
        环境网格可以并列地分成多个格,并根据绿化的需要确定数量和间距在每个格内开若干裂缝,由于采用当地的土壤填充,使得切割和填充的方式都十分经济。同时利用土壤网孔的垂直墙结构保留现有土壤。这些网孔不仅可以防止土壤流失,又可以支撑一定的重力。我们选取了各种类型的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等预植在不同水位线区域,如鸢尾、千屈菜等设置在离常水位较近的区域;因此随着不同的时间和潮汐变化,植物所形成的滨水效果会创造出不同感觉的多维绿化。
4、结语
        四川绵阳会客厅项目中对于多维绿化的深层次利用,使我们发现利用现有的技术在项目中进一步推广立体绿化的可行性。多层次多等级的空间利用不单单是设计上的空想,现已具备了相应的实施技术。依靠不同的构筑单体、绿化布置、水体潮汐等,加上设计中明确的不同功能用途,利用绿化等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创造出丰富动态的景观效果;所满足的不单单是使用者的需求和绿视率,同时也提高了整体项目的生态效益从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在景观设计前期引入多维绿化设计概念并在施工期间利用技术实现,将进一步推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丰富人类对整体项目的景观预期,加强绿化系统生态效益的真正实现。景观项目将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单体,而可以和周围环境共同进化的,吸引人们参与感受的一个真正舒适空间。

参考文献:
[1]何剑聪,张太平等,我国城市垂直绿化现状与垂直绿化新技术,《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12月;
[2]晋红疆《垂直绿化植物的配置》;《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3]孙红梅、谷媛媛、张国增《浅谈垂直绿化在城市中的应用》;《林果花卉》
[4]虞哲孝,垂直绿化苗构建[P],中国专利:992261856.2000-3-8;
[5]里埃特玛格丽丝,亚历山大罗宾逊著,《生命的系统——景观设计材料与技术创新》,大连理工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