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孩子的自然情结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期   作者:盛新竹
[导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生命世界”中“动植物的一生”的活动建议是“交流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的经验和体会,展示观察记录。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生命世界”中“动植物的一生”的活动建议是“交流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的经验和体会,展示观察记录。”通过一年级内两次养蚕,两次种植凤仙花,在后续探究活动中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我们的具体操作:阶段培训,为活动的开展搭桥铺路;模式开放,深入理解动植物的一生;建立基地,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关键词:后续探究;阶段培训;模式开放;建立基地
“生命世界”的内容标准的确定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科学是学生们要自己实践的事,而不能由别人来代劳。‘动手’的实践活动自不可少,但是这还不够,学生们还必须有‘动脑’的理性体验。”
        三下《动植物的一生》是令科学老师既钟爱又头疼的一个版块。爱的是这项探究活动学生很感兴趣,头疼的是种凤仙花、养蚕探究的时间太长,中间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探究活动的终止。
        在过去两年,我们学校一直为学生的课外种植、饲养活动做着努力,并做了相关的课题研究。经过近两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进行种植和饲养活动的后续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阶段培训、模式开放、建立基地等方面突破整合,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一、阶段培训,为活动的开展搭桥铺路
        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三四年级一个星期才两节科学课。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不能完全解决老师布置的或自己所想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可以在课后探究完成。对于植物和动物这一块内容,仅仅是课堂中的观察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如三年级下册的《植物的一生》单元,要求学生通过种植、培养凤仙花,了解它的生长变化过程,以及从种子到种子的生长周期和它的6种器官,对凤仙花作全方位的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生命历程,使学生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这些在我们的课堂中是没有办法完成的,我们只有在平时的种植、饲养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解决饲养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要对蚕的生长发育做出推测,对蚕的变化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着做出解释。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师生还要一起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是这种强调经历的开放式的探究性学习,使孩子们有了珍爱生命的体验,引发了寻找蚕能够修复破损的茧的原因,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课题组老师对三年级学生和课任老师进行一次“养蚕培训”。为了能让顺利养好我们的蚕宝宝,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阶段培训,掌握基本知识
         楼老师上网了解、搜集关于蚕宝宝的饲养方法,认识桑叶,从报章、杂志、互联网或其他途径等寻找蚕宝宝的饲养方法,询问家长或有种植经验的人,把种植方法及所需的材料进行记录、整理。
         蚕宝宝到二龄后,日渐可爱,养蚕活动由学生发展到老师。时不时有学校老师来养蚕室领蚕宝宝,少则两条,多则数十条。当老师们小心地捧着装蚕宝宝的纸盒时,我会将新鲜的桑叶一并送出,并告诉她们桑树在学校操场的边上,树上挂着“桑树”的牌子。

不过,还是时有笑话传来,个别孩子把梨树叶、芙蓉叶当桑叶养蚕。但我们依然小心地呵护着孩子们的自然情结。
2.教师、家长共同参与
         养蚕是“全员性的必修内容”,这个活动要持续一个多月,教师必须一同参与,引领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在我校的养蚕活动中同学们热情高涨,许多同学每天都将蚕宝宝随身携带,随时喂食,放学后又及时采摘桑叶,一些同学还用周记的形式记录了养蚕的经历。但是也有一些同学由于一些客观限制,没能饲养或饲养成功,为了让没有条件自己饲养蚕宝宝的同学也一样能感受“蚕的一生”,学校老师亲自饲养了200多条蚕,每天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采摘桑叶。学生们经常会主动观察比较,并互相讨教经验,没有成功的小组也没闲着,学会了做裁判,这也一样是在观察探究。我想这样的课外作业,会让同学们终生难忘,科学实践的价值也已得到体现。
         二、模式开放,深入理解动植物的一生
         养蚕的主题,以往教学目标的指向是蚕的一生发生的具体变化和“变态”的概念,关注的是蚕的大小、形状、颜色和身体构造。学习方式仅限于观察和记录。现在的教师用书中明确写到:“请注意,在认知方面,其实并不是真的需要孩子们学习有关蜗牛、蝗虫、蚂蚁等动物的知识,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一单元的教学是要让学生“对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动物发生兴趣”,“这种兴趣将激起他们自发的观察认识活动”,教学力图“对孩子们在课外、校外的自发观察认识活动施加积极的影响,尝试初步的指导”。
        三年级的孩子第一次养蚕心情激动,对蚕宝宝关爱过度,反而使蚕宝宝不明死亡。蚕到四龄后,学生饲养的蚕宝宝数量已由原来的200多条,减少到80多条。了能让饲养后续活动得以进行,这批蚕由课题组老师代为饲养老师。6月2日,第二批蚕宝宝钻出蚕卵,数量很多,估计有两三千条,全校的师生都来亲历养蚕的探究活动了。
         第二批蚕宝宝结茧后,我们获得了375克的蚕茧。这是丰硕的成果!
         相比之下,种凤仙花就顺利多了,在门卫爷爷的帮助下,我们的凤仙花茁壮成长,一年里种了两批,学生们很有成就感。
         三、建立基地,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通过一年级内两次养蚕,两次种植凤仙花,我们有了新的收获,学生掌握的种植饲养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动手能力也越来越强。
         孩子们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观察生命的孕育、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同时,会充分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感受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与生存的艰难,而生命对于一个生物个体而言只有一次,从而体会到生命的珍贵,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孩子们开始热爱生命、保护生命了,这就是自然情结。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要保护孩子们的自然情结——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参考文献:
[1]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54-183.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3.
[3]赵小丽.让科学探究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上[J].小学自然教学,2002,(9):16-17
[4]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第一版
[5]刘汝君.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J].科技资讯,2007,(2):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