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怎样在课堂上体现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有效调控和驾驭课堂,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本文从实际课堂教学经验中整理出五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要,研读教材,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其次,课前先行实验,提高课堂实效。第三,研究学生,小组合作。第四,精心设计讨论问题。第五,利用小实验、小故事突破教学重难点。
关键词:科学课、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科学课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使学生更好地学到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怎样在课堂上体现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有效调控和驾驭课堂,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
先来看看课堂教学有效性指的是什么: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的问题,现在许多学者都一致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教学的效率高不高,产生的学习效果好不好。
怎样实现科学课课堂有效教学呢?下面我来整理一下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研读教材,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科学教材是科学课程理念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载体,领会编者意图,把握教材内涵。研读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了解所教单元的单元结构、了解所教课时在整个单元中所处的位置。这一教学内容有几个活动,每个活动是怎样设计的?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接着把教材的每个活动罗列出来。明确并把握每个活动的内涵以及每个活动之间的联系,从而产生好的效果。
我开学前就研读所要教学的课本,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列出每个单元需要准备的材料。科学课实验中有些材料仅凭实验室或者自己一人力量无法完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发挥自己的智慧,尽可能创造实验材料。平时做生活的有心人,除了自己收集材料之外,有时也可发动学生、家长的力量。我仔细研读本学期的科学教材,同时要注意提前规划,保证收集时间。还有一些养植方面的实验更要提前布置,每星期问一问情况,检查一下孩子们做的记录,拍的照片等,保持孩子们的积极性。
二、课前先行实验,提高课堂实效
对学生来说,科学课的主要魅力是动手做实验。一般在课前,我会先行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设计活动方案,然后根据活动方案细心地为学生准备材料。在实践教学中,我印象较深的是一次在研究“电磁铁”这节课时,实验室里的材料,导线较软,缠在铁钉上很容易散。我发现,网线里的导线虽较细,但硬度刚好,比较好固定,很适合做简易的电磁铁。于是我就弄了些废旧的网线,抽出里面的导线做电磁铁。很快,我就发现第二个问题。电磁铁的性质是通电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可我做的电磁铁通电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没有完全消失,还能吸起一到两个回形针。这可怎么办?通过查找、请教我才知道铁钉易被磁化,但通过高温消磁后就可以了。
后来,我在同事家的炉子上把铁钉烤了一段时间,大功告成。自制的电磁铁完全符合教学要求。
三、研究学生,小组合作。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倡导构建具有“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陈述自己意见的习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而且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
建立合作小组不是简单地把几位学生就近按座位组合在一起。应科学分组,我通常将班内学生按成绩、性格、爱好、技能等进行分类梳理,然后编排成合作小组。而且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侧重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组内互补互助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有时也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小组。
四、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科学课强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科学地看问题,科学地想问题,科学地处理问题,而根据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是很关键的一环。课堂讨论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的好坏,在于时机的适宜。我认为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必须精心安排。有时候我觉得科学课,老师最重要的是提问题,提出好问题恰当的问题,学生科学正确地解决问题。不必要的问题或简单的问题不要生搬硬套安排讨论;高深莫测的、学生无从下手的问题也不必要安排讨论。要抓住讨论的契机,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否则,课堂讨论就变成形式化和表演化,课堂讨论就会“泛滥成灾”,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且影响了课堂纪律。
五、利用小实验、小故事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块。对于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重难点,我会反复研读教材,根据实际把科学知识尽量用浅显易懂的小实验,表达出来。让学生易接受,不忘记。比如,在讲授杠杆知识时,我就让同学们拿两块橡皮、一把直尺做一个小的体验:一块橡皮做支点、一块橡皮当阻力点,直尺当撬棍,一个手指放的地方为用力点。这样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学生一试便知,另外,这些材料都是学生们平常学习中手边的工具,很好找。对于“杠杆尺的使用”不用介绍学生都能明白。还有我还经常收集讲一些科学小故事,当学生面对较陌生的领域,不仅提高了兴趣,还帮助记忆。比如《宇宙》单元的学习我就给学生讲了些与星座有关的希腊神话故事……。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去思考、创造性的去设计、艺术性的去实施,我们还有很多的细节要做、要思考。
参考文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