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路径与方法——基于高等职业院校“双高”建设背景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刘军峰 马旭光
[导读] 职业院校“双高”建设背景下,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具有更为突出的意义指向。
        摘要:职业院校“双高”建设背景下,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具有更为突出的意义指向。审美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情感的资源融构上是可能而必要的,通过发挥审美教育的“情感意义”、“实践意义”,有利于增强及完善思想政治的理论及实践教学。本文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双高”建设背景下,应该积极融入审美教育元素,注重教育者自身言行举止的美化,强化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视觉、听觉、感觉等美感体验,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注重审美文化的积极渗透,运用审美度较高的信息化手段及平台,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德美反思与知行转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审美文化;有效路径与方法;“双高”建设

一、“双高”建设背景下审美教育的突出意义
        作为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决策,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 “双高”建设计划)已经被写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此举为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精准指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强调的——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基于“双高”建设背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同向同行、共通共融需要进一步实现,不断拓展德育与美育之间的科际边界范围,在教学空间上全面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实践、生活场域,更好服务于“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从理论情感意义上审美教育“不仅具有主体对客体、个体对社会的意义,而且具有对自我的意义,它是个体对自我的感受,这种感受形成个体的一种心境,一种独特的精神性和生存状态。”[ 杜卫:《美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进一步强调培养大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审美鉴赏情趣、人文素养,可以完善及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陶冶其心灵,塑造其思想人格。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审美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科学审美观乃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突出作用,利用审美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优势启迪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净化精神情感、道德美感,完美人格与人生,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旨归。
二、审美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融构
         “审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从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来看,只有把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其目的。”[ 薛红飞、刘清华:《审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视阔》,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04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审美”语境下的“心学”教育,审美教育同样是“心学”语境下的“审美”教育,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审美文化的挖掘、培育、渗透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通过隐性与显性资源的融合、德育与美育的结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教学主导,可以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文化教育的相互功能,构筑审美要素与思政资源相融构的教育格局,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转化”。
        审美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资源的融构是可能而必要的。审美教育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资源要素更具直观性、审美性、艺术性,强化学习者的审美认知体验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实效。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性,规定了审美形象的构建及评价方向和基本原则,同时,审美文化为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及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提供认知帮助,完善其政治性表达。
        审美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资源的融构需要发挥“情感意义”。


审美功能十分广泛,诸如价值导向、行为规范、社会教化、审美育人等,通过“美感”之于人的“情感意义”发挥作用。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55页。]充分挖掘审美文化元素,诸如环境、艺术、行为、制度、文化,使之融构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成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以可看、可听、可感的情感因素吸引、感化受教育者。
        审美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资源的融构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发展。审美教育中的“思政元素”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元素”本就属于同样的情感资源,都来源于整个社会实践,服务于人与社会的发展,充分挖掘生态美、艺术行为美、作品精神道德美等元素,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精神风尚”等内容进行相互构建,共同体现出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的情感利益和认知观念,在实践中有效促进大学生提高对自身、自然、社会、国家的审美情结与价值认同,树立积极的思想政治意识。
三、思想政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路径与方法
        长久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在学科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游离化、窄化、泛化,作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培根育人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应打破 “学科边际”界限,真正实现由“教”向“育”的回归,实现从学科本位向教育本位的转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来说,切实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理论功底,提升教书育人水平,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路径与方法。
        1、积极融入与受教育者密切相关的环境、精神、行为、活动、制度等资源,发掘与受教育者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教育元素,诸如身边的先进典型榜样、社团文化、衣食风尚等,通过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教学,促进受教育者自身体验的“情感性反思”。
        2、注重教育者自身言行举止的美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活动行为展现出积极的价值取向,强化自身行为道德举止,身正为范,切实推动形成好的教风、学风、班风和校风,充分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情感性,促使思想政治的学习本身成为一种美感性的德育情感体验。
        3、通过深入挖掘审美文化中的外在有形元素(艺术、图片、视频、语言文字等内容),强化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视觉、听觉、感觉等体验,通过形象化的美学表达和呈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认知渠道和方式,以更利于受教育者更形象地体会认知课程概念与内容。
        4、针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吸引力、审美性不足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需要审美文化的强力渗透,这种渗透既要通过教育者自身外在的表现,如衣着、言谈、举止等感染人;还要通过教学内容、资源、方法等的美学运用吸引人、感染人,在具体教学中坚定“内容为王”,采取有效化形式,对美育与德育共同资源元素内容、内涵进行重点的分析揭示。诸如积极融入红色资源的审美文化要素,通过组织红色旅游参观、现场教学、主题班会、播放及诵读革命经典视频或歌曲等受教育者喜闻乐见、乐听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元素的表现力、审美力、感染力。同时,需要注重实践教学,深入挖掘育人要素,创新教育教学形式,构筑起德育活动的“形式美”,防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孤岛化”现象。
        最后,还应该积极运用大学生情感贴近度、认知度、认可度、审美度较高的信息化手段及平台,促进思政课程形式创新,切实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德美反思、知行转化。

参考文献

[1]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2]薛红飞、刘清华:《审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视阔》[J],载《南京
        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04页.
[3]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55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