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治理下的城市老工业区更新规划探析 ——以湘潭竹埠港工业区项目为例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月第2期   作者:施平
[导读] 本文以湘潭竹埠港工业区更新为例,通过对城市老工业区的现状环境与工业遗存进行详细分析

         摘要:本文以湘潭竹埠港工业区更新为例,通过对城市老工业区的现状环境与工业遗存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基于环境污染治理下老工业区更新升级的规划思路,并从城市空间塑造、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功能聚集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措施,以期为同类型项目提供思路。
         关键词:环境污染治理 城市老工业区 更新规划 发展措施
1项目背景概况
         湘潭已经拥有了湘潭国家高新区、九华示范区、昭山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家级经开区,而岳塘经开区是湘潭市“北进中强”的门户,作为一个定位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结合自身区位、交通、环境、产业、人才等优势,提出了以环境污染治理、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商贸物流等为特色的功能定位,重点发展可持续环保、文化创意、商贸会展、商务办公以及高品质居住等特色功能。
         竹埠港工业区位于岳塘经开区的滨江核心板块,是国家级十四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也是“精美湘潭”行动计划中重点启动的九大棚户区之一,项目建于上世纪60 年代初,是一座具有50多年历史的老化工基地,依托湘江水运,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就了辉煌的历史(图1)。以冶金化工为主要产业链的大量化工企业,长期占据岳塘经开区滨江岸线,由于生产工艺与技术落后、环保意识不足、污染物处理水平低、企业生产泛滥等多方面原因,对当地环境与湘江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并对湘江下游城市用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加快推进竹埠港工业区“退二进三”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民生工程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竹埠港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将成为整个岳塘经开区乃至湘潭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图1:项目在湘潭市的位置

2现状问题与挑战
         基地内化工企业已全部关停搬迁,但由于长期生产经营,造成基地内部分土壤重金属超标,同时存在居住环境差、居住与工业用地混杂、配套服务设施落后、道路网络不完善、市政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无法满足地区未来发展的需求。在景观资源方面,沿江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现状驳岸坡度较大,导致亲水性不足。因此,基地内未能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特色。
         通过对现状问题的深入研究以及考虑基地未来发展诉求,竹埠港工业区的转型升级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挑战:
(1)土壤污染的长期治理与再开发的现实问题
         根据相关场地调研报告,基地西侧与北侧地区土壤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而土壤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确保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并以此为基础平衡长期治理和场地的近期再利用,是基地面临的首要核心问题。
(2)工业遗存的利用与特色塑造
         基地拥有大量工业遗存,包括工业厂房、办公楼、工艺构筑物、工业设备等,承载着一定的工业记忆,对于这些工业要素如何有效的改造和利用,将是未来基地的一大特色。
(3)产业导入与旗舰项目
         面对“退二进三”的发展契机,如何引领产业聚集,先期导入人气,引领后续开发,实现经济转型。
(4)生态系统的构建
         基地内水系众多,面对片区大规模的开发,如何处理环境修复、生态保护与实际开发的问题。
(5)城市发展框架的重塑
         如何利用滨江资源,打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形成新的城市发展框架,打造湘潭城市建设的新标杆。
3规划定位
         竹埠港工业区是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首要地区,在“退二进三”的发展机遇与后工业时代下,充分挖掘老工业文化遗产,利用保留的特色化工厂房建筑,留住城市历史记忆,发展功能多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并以此为契机,形成整个湘潭滨江板块乃至长株潭地区的一大亮点,肩负起重塑新滨江,打造最具历史记忆的湘潭最美新滨江。作为岳塘经开区的滨江核心板块与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将重点发展成集可持续环保、文化创意、商贸会展、商务办公以及高品质居住等特色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
         规划区将利用丰富的滨水岸线景观资源、快速便捷的交通区位与完善的配套设施,与东部的国际商贸城、长株潭物流仓储中心、长株潭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一起形成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的城市新区,使该区域成为长株潭滨水宜居城区的一张新名片。
4规划思路与特色亮点
          4.1 环境污染治理下,形成清晰的工业遗址公园发展模式
         结合场地调查报告,基地污染用地可分为B级标准污染区和超B级标准污染区。规划对现状企业分布情况、工业特点、污染程度等的梳理,划定竹埠港工业遗址公园的核心范围。
          4.2 “退二进三”发展战略下,工业厂房遗址的保留再利用,引领文化时尚产业聚集
         设计上围绕打造可持续环保产业示范园的目标,以展示新工艺、新技术等手法,将遗址公园的空间设计与土壤污染治理的方法结合起来,让居民、游客感受到园区新科技手段的运用,增加园区的创新感与趣味性。以基地特有的空间特色、文化特色与艺术特色,形成“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科教展览+商业购物”四位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打造具有浓浓文化气息的高品质滨江休闲艺术街区。
4.3、整合工业遗址公园、滨江公园与基地生态基底重构融合
         结合工业遗址公园的特点,沿滨江形成连续统一的滨江公园带,挖掘场地内部的生态特质,引入水街、雨水公园等设计手法,形成可持续的绿色生态街区,优化地块的雨水排放系统与生态效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
4.4、构筑具有门户形象特色的标志性滨水空间
         改变老工业区形象,结合整体开发框架,形成强有力的中央商务区,打造标志性建筑。保护北部工业遗址区现有空间尺度,形成北低南高,尺度协调的沿江城市天际线。
4.5、合理组织滨江区内部交通与周边地区的交通对接
         摆脱传统工业区大马路交通模式,做好对外交通廊道的预留和规划设计,提升交通区位的优越性和可达性,并对道路交通组织、交通设施、道路断面等进行科学设计。强调“小街道、密路网”的街道系统,突出以“公交主导、慢行优先”的绿色低碳出行方式。
4.6、以大型公共旗舰项目带动地区产业聚集
         规划落位国际会展中心作为先期启动项目,带动人气和区域发展。统筹安排会议会展相关上下游产业链的聚集,并进一步完善交通组织与公共空间联系。
5总体发展措施
         竹埠港工业区以土壤污染治理为基础,以工业文化为触媒,实现从“大拆大建、千城一貌”到“注重文脉、新旧结合”的思路转变,通过城市空间塑造、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功能聚集三个层面,提出竹埠港工业区文旅融合互通的发展更新策略。
5.1城市空间塑造
(1)整体空间结构
竹埠港工业区整体形成滨江公园风情带、竹埠港文化时尚创意中心、滨江商业金融区、创智设区、长株潭国际会展中心“一带四区”的规划结构特点(图2)。
图2:规划结构图
(2)“T”型结构的湘江第一湾中心商务区形象
         突出中心区标志性形象,沿滨江大道形成外低内高的建筑布局,保证内侧高层的滨江景观视线的通透。通江轴线将通过地标建筑群定位通江门户街道,不同的高度使建筑得到充分的视野并形成了错落的天际线。
(3)构建绿色交通网络
    采用“三横三纵”的干道网结构和“微循环”的细密支路网络相结合,解决对外交通的同时采用“小街道、密路网”的支路系统打通街坊的微循环,形成宜人的街坊空间。同时结合北部工业遗址公园的项目特点,局部支路网优化为步行空间,并倡导“慢行优先”,建立公交主导的TOD发展模式,完善便捷的换乘体系。
5.2生态环境治理
         改变基地作为传统老工业区的固有印象,塑造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在开展环境治理的同时,建设优美的城市公园体系。
(1)环境治理措施
         采用近期土壤固化处理与长期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土壤治理。生态修复法主要通过超富集植物的种植以及雨水收集,改善污染土壤与过滤雨水。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措施主要包括:1、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土壤必须进行挖除,并深埋于烧结池中,挖空区域用新土填埋。2、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的土壤利用特殊植物吸收重金属。3、重金属污染较轻的土壤利用特殊微生物吸收重金属。水污染治理措施方面,初期径流受污染的雨水可能导致河流污染,通过原污水排放设施收集雨水,然后流入沉淀池,水池中种植睡莲等来净化雨水,并利用风能动力维持水循环。
(2)不同主题的城市公园
          工业遗址主题公园:由生态水公园、康体运动公园、植物净化公园三大主题公园组成,结合现状水塘打造雨水收集公园,种植吸附重金属元素的超富集水生植物,减少地表径流,利用地形,层层过滤净化雨水中的污染元素,减少重金属对湘江的污染。同时结合场地内的工业要素如烟囱、油罐、管道、厂房立柱等的改造,设计成丰富多样的户外运动体验空间。
          滨江公园风情带:利用现状沙厂改造成沙滩公园,创造丰富多样的沙滩活动与艺术沙滩。结合现状地形坡度改造成草地公园,形成相对开敞的视线空间。通过人行跨街平台,加强中央商务区与滨江公园的联系。结合南段较高的地势特点,采用木舟的形态特点,打造湘江绿洲,形成挑入湘江的观景平台。
          体育公园:完善城市和社区居民运动健身的需求,形成连续的慢跑道,串联起篮球场、网球场、滑板公园、健身中心等各类运动空间。
          湿地公园:设计用湿地岛屿、雨水花园等多种生态修复模式,与城市滨江风情带共同构建城市生态绿色网络。
          桥头公园:以工业遗韵、滨江新园为主题,保护更新电化厂历史遗存,赋予现代创意休闲业态,将公园打造成休闲游憩、遗产保护、环境教育等功能的城市区域性公园。保护更新电化厂历史遗存,结合景观设计,打造文化创意社区(图3)。
        
         图3:城市公园系统图

5.3产业功能聚集
         从现状化工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竹埠港片区将聚集文化创意产业、特色零售产业、会议会展产业、商务金融产业等现代服务业。
(1)文化创意产业
         以竹埠港文化时尚创意中心为载体,打造文化创意街区,围绕艺术雕塑公园布局,采用现代简约与民国风情,建筑主要采用都市褐石街区风格,营造文化创意街区的艺术氛围,同时在开放空间的营造上,多为艺术品展示空间,为日后短期的室外展览提供场地,强化创意街区的艺术氛围,聚集画坊画廊、工艺品展示、艺术展示、主题餐厅、酒吧娱乐、艺术家工作室、艺术机构办公、广告媒体、文化咨询等产业类型。
(2)特色零售产业
         以时尚商业中心为特色,延续和强化红砖厂房特色,打造时尚运动产业的展示、销售、体验。通过时尚休闲主街定期举办品牌发布会,包括体验式商业,运动精品仓、主题购物中心、艺术商业mall、精品商业、品牌旗舰、影剧院、室内游乐等。
(3)会议会展产业
         结合湖南对会展产业发展的需求与湘潭自身的产业基础,利用良好的区位与交通条件,打造以专业化方向为主的大型国际会展中心,与长沙、株洲等区域会展形成合力效应。建设成一个具备承办区域性的国际会议、大中型的行业会议、区域性的国际展览、行业性的展览活动、以专业化方向为主,大型现代化、多功能于一体的长株潭湘江国际会展城。涉及产业将包含汽车、零配件、电子科技、装备制造、节能环保、 建材家具、农副产品以及房产、服装、食品、教育、文化活动等内容。围绕会展中心将聚集大量上下游会展服务产业,是竹埠港工业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旗舰项目,有利于推动基地后续的开发建设。
(4)商务金融产业
         依托滨江景观带,建设基地最具商务气息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包括企业总部、金融服务、物流企业办公、智能办公、星级酒店、高档公寓等服务型产业。
6结语
         伴随城市的发展蔓延,城市老工业区往往拥有较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占据城市重要地段,在“千城一面”的城市新区建设中,挖掘老工业区的风貌特色与工业记忆,反而能提升城市品位,增添城市文化特色,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空间,并对城市区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晓娟. 基于转型发展的城市老工业区更新规划方法探索——以上海桃浦工业区控详规划评估为例[C]//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0.
[2]胡建新, 张杰, 张冰冰. 传统手工业城市文化复兴策略和技术实践——景德镇“陶溪川”工业遗产展示区博物馆、美术馆保护与更新设计[J]. 建筑学报, 2018(5).
[3]刘伯英, 李匡. 首钢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与改造设计[J]. 建筑学报, 2012(01):36-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